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大明嫡长子> 大明嫡长子 第534节

大明嫡长子 第534节

  姑娘必定是入宫前已沐浴过,厚厚的头发被洗得柔顺发亮,几缕发丝落在脸颊之上随着她的动作来回晃动,尽显肌肤的细腻。
  “陛下,可是有心事?”
  “没什么。”皇帝摆摆手,“只是觉得要任用几个人而已,但人心却如此复杂。你以为朕,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让威宁伯推荐人才?”
  “陛下待威宁伯府恩重,这是我二哥和王氏的福气,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陛下深意。”
  朱厚照偏头笑了笑,“朕曾听过一段黄河长江论。说的是黄河泛滥了要治,长江泛滥了也要治。”
  姑娘还是听不懂。
  “清理军屯,处置宗藩……这都不是几道圣旨能解决的,朕这个皇帝其实是坐在文武百官之上的,既要依靠他们,但也不能允许他们一枝独秀。”
  王芷眼神微变,原来如此。
  都说正德皇帝不会随意做事,果然是没错。
  皇帝的意思很明白了,处置宗藩,需要文官们的力量,因为他们掌握着‘道理’,而宗藩之事最大的障碍与后果,就是礼。
  如今李梦阳一番慷慨陈词,清流在朝堂上占据了上风,李梦阳之后就是千千万万个士子。
  但文官们的力量也要压制。
  所以才需要勋臣。
  成国公、威宁伯还不够,平海伯、靖虏伯又是新封没有底蕴。
  说到底,这就是天子的制衡之道。
  “陛下,我二哥虽然忠厚老实,不过忠心耿耿,哪怕能力有缺,总能蹭着几分爷爷的薄面,陛下但有需要,威宁伯府上下必定会为陛下助力!”
  朱厚照微微笑,“心意是好的,你们兄妹俩朕都信任。不过说句你不爱听的话,不管是京营还是边军,朕要是等着你二哥起关键作用,那……”
  那这个皇帝也不用做了。
  但这最后的半句他没说,只是给了一个特别的眼神。
  王芷也看得明白,她是又想笑又有些尴尬,“陛下明鉴。”
  其实皇帝都已经安排好了,现在文臣和勋臣同时有起势,那么一切还是尽在掌握。
  朱厚照拍拍大腿,“不聊这些枯燥无聊的事了,你难得入宫,陪朕下下棋吧?至于成国公的事,你让王烜还是照常推荐,任用不任用,那是朕的事,这总可以了吧?”
  “谨遵圣命!”
  心思没了,这句话说起来就欢快多了。
  皇帝还向边上尤址吩咐,“去将《孝宗实录》拿来一份。”
  “是,陛下。”
  “朕记得,弘治五年时,孝庙诏曰:太庙配享诸功臣,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等推荐来了人,朕可仿先帝而诏,如此,名正言顺,此事可成。”
  “陛下心智无双,芷儿诚心拜服。”
  朱厚照有几分自得,像是形成了某种成就感,心里也开心起来。
  方寸棋盘之间,两人捏着黑白子对弈起来。
  ……
  ……
  十二月是冰天雪地的时节,越往北越是冷。这种季节,原本应是过节的好时候,日子过得好的军中将校都是打二两酒,切几斤带肥的肉,躲着呼啸的风雪过日子,尽量连门都不要出。
  不过今年却不行。
  朝廷来了圣旨,要算总账,以往侵占的军中田地得赶紧报上去,报完了就是交出去。
  这可不是小事。
  大到指挥使、千户,小到百户总旗,上上下下的人没一个是靠那么点军饷过活的,现在朝廷要对这一块下手,这怎么得了?
  蓟州镇是京师的东大门,过了蓟州就是华北平原北部,如果蓟州被突破,那么京师以东就是无险可守。因而在洪武年间,这个区域就很为朱元璋所看重,只不过当时设立的是大宁都司。
  蓟州镇的兵马规模在九边之中也是比较大的,只有大同、宣府可以与其相提并论。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蓟州总兵,就是后来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与宁夏最初的七个卫不同,蓟州镇有大小卫所二十来个,各种防御城堡两百多座,兵员规模达到八万多人,当然了,这是在册的,实际上宣德以后的军屯败坏之事人人皆知,跑掉的人数是不少的。
  后世人考察过某个时期,兵员人数大约在5万出头,用现代术语表示,这个军事重镇,兵员满编率不到70%,这还打个鸟仗。
  不过这里的将官们并不这样认为,说到底聚拢一些财富以后手底下还是有人。
  “……几日前,几个指挥使轮番找过杨总兵,朝廷清屯是可以,但是不能这样清,弟兄们冒着风雪在这里守鞑子,到最后一个大子儿捞不着,道理不是这样讲啊。但是没用。杨总兵在陛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跟着了,正德二年的时候,军中都说陛下想着办法的要给杨总兵封爵,最后愣是功劳不够。”
  “真不知是哪个狗官想出来的馊主意。帮着皇上把捞钱的手伸到边镇,就看着吧,这么整非出事不可。”
  说到出事,这个大汉叫长官给踹了一脚。
  “要说这话别在俺们左屯卫中说,去其他处说去!”
  大汉委屈,“本来也不是我先说的。”
  他另外一边的人讲,“赵千户,外面确有这个说法,现在总兵府加派了人手各地在丈量,量到了谁家的地,没人说话就领走,有人说话就问要不要交,这种搞法,怨气很大呀!”
  “怨气大又能怎么样?!”
  杨尚义虽然不是戚继光那个等级的神将,但他也不是脓包,到任蓟州以后早就开始训练士卒了,他是皇帝跟前儿红人,跟着他混没坏处,身边也有一帮人拱卫着,这些可以称为‘嫡系’的部队这些日子明显认真了不少。
  “有宁夏的事在前,你们以为上面都是傻子?都睁大了眼睛瞧呢,这个时候强出头?嫌死的不够快吧?!”
  风雪很大,
  杨尚义的心思也很重。
  总兵府来来往往的人并未因风雪而减少。
  下面的人想得很对,这段时间最紧张的不是他们,而是总兵府,圣旨不能违抗,但坏事儿也不能出,不容易啊。
  作为总兵的杨尚义如何能够放松?
  “怎么样?丈量之事有人阻挠么?”
  他的背后,有一个武人单膝跪着,“……有。”
  第五百八十章 杀官哗变
  “很多年以前,说起来还是先帝时,本官得了个大机缘,能够到王襄敏公帐下效力,当时军中来了一个举人,他被济之公也就是现在的阁老唤为伯安。”
  总兵府中,杨尚义对着自己身旁的四五属将缓缓道来,这其中有他信重的副总兵,守备将军和游击将军。
  蓟州是军事重镇,有各个卫所,各个卫所则以‘区’或‘路’的名义划分防守区域,以此来阻挡蒙古人南下。
  所以总兵之下,各级将领也领着数量不等的卫所,分层管理。
  杨尚义从军很久了,这些亲信收下都是他一手提拔,或者就是跟随很久一直带着的。
  他过往的经历很多人都知晓,但说到这么个举人,还是首次。
  “伯安?那不是河套总督王守仁的字么?”
  “就是此人。”杨尚义转过身来,双手抱胸,“那会儿他还只是个举人,人很年轻,也很有才华。因为其父是东宫属官,他本人推崇襄敏公,因而能得在军中观战的机会。回去以后,他便高中进士,我原以为,以此人之家世、才学,之后必得皇上信重,未曾想到还没半年他就被贬到贵州去了,而且这一贬,就是六七年,你们可知是因为什么?”
  在场都是军籍,去没去过京师还两说,自然无从得知京师里一个还不出名的进士之事,于是纷纷摇头。
  杨尚义继续解惑,“因为当时他就劝皇上清理军屯。说他在边镇亲眼所见,军屯田地为各级将校、宫中宦官和皇室贵人所侵占,兵士要么无田,要么就是卖尽所有的力气为主家耕种,还吃不饱。屯军真正能耕种的田地已经十去七八,卫所败坏、兵士逃亡,朝廷能征得的籽粒数连年下降,边军士气低迷、根本不堪一战。”
  说到此处,他抬了抬眼皮望向自己的几位将军,“你们说,他讲的对不对?”
  “这……杨总兵,许多事它是有缘由的。”
  杨尚义伸出只手摆了摆,“缘由且不论。人家现在总督河套,本事比咱们都大,眼光比咱们都准。咱们都是自己人啊,都说心里话,他说这些话对不对?”
  众人纷纷点头。
  “点头,那就是对?”
  “对吧。”
  “对的,虽然不好听,但确实是实话。”
  杨尚义语气玩味,“但是,就因为他说了这么些话,就被贬去了贵州龙场那个偏僻的地方,几年不得入京啊。”
  刚刚给杨尚义报告丈量田地情况的将军名为耿启,他人有些胖,肚子圆滚滚的,但四肢其实没多粗壮,同僚都说他是油水灌多了。
  “杨总兵,若这么说起来,陛下早就有了这个打算了。”
  杨尚义在这种时候,花费时间和这些丘八费口舌,是有目的的,他扫视众人,说道:“应该早就知道了,可为什么贬了那个王伯安呢?”
  “事关重大,若没有完全的准备,轻易不做。”另外一人说道。
  “嗯。”杨尚义点名,“徐力,你认为呢?”
  “俺搞不清楚皇上是怎么想,兴许就是当时没被说服,现在又叫这个河套总督给说服了。但俺觉得张老哥也有道理,这事儿看着就不小,不都说皇帝厉害得紧吗?这种大事肯定是准备了好的!”
  “但是……”
  杨尚义视线偏向声音来处,“怎么?”
  “自杨总兵而下,到指挥使、千户……朝廷规定的俸禄很少是能拿到足额的,下半年的折色还算足,但是上半年的本色就不足了。”
  折色之所以能足,是因为朝廷开了海贸,户部银两充足,但是本色、也就是粮食,这玩意儿还是收不上来。
  弘治年间的税粮每年约2800万石,朱厚照治国几年也就多了一两百万石。
  主要开销是三大块,一是官员俸禄,二是宗藩宗禄,第三就是军饷。
  这几个都不太能动,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收入也没提高都少,自然就是和前些年一样。
  当然,因为银两增多,饷银比例上还是往折色上去靠的,不过这也只能缓解罢了。
  换句话说,朝廷现在要把大家的账都查清楚,但本身朝廷给的饷银就不足。这要讲起道理来,很多人心中是要有怨气的。
  但这个问题怪不到朱厚照,也怪不到阁老尚书,封建时代的官场就是这么回事,就算户部多拨了粮食,那依然会面临一个问题:克扣。
  这就和粮多粮少没有关系了。
  杨尚义自然明白,但是他肯定一心要把皇帝交办的差事办好的,他是天子亲信,又是一镇总兵这样的大官。
  下面的确有些人以后日子要难过,但他没必要为了那些人去干那种提着脑袋的买卖。除了一个长子,他一家老小还在京师呢。
  再者,他还了解皇帝,今日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也是讲给他自己听,为什么皇帝在十年前不做这件事,现在又要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