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其他>小户女养家记> 小户女养家记 第112节

小户女养家记 第112节

  毕竟,她也是合伙人之一,而那方子也是她提供的。
  并且承诺首先会确保河粉店的供应。
  陈念莞自然是许可的。
  笑话,大舅母跟四舅母这么能干,只要授之以渔,她们就飞快掌握技巧了,甚至能在供应河粉店之外,满足额外需要,她怎么能压着?????她们呢?
  柳大舅家这个酱料生产基地发展起来了,一来自己这个参股人可以持续获得银子,二来成功的酱料越多,将来自己酒楼能用来烹制的菜品就越多,简直是求之不得。
  再说,四舅母提出的方案也相当可行。
  因前后蚝油,后有瑶柱酱,蚝油暂时停产,但那瑶柱酱卖得正火,如今熬制瑶柱酱用的灶台就是在炼制蚝油的伙房。
  如今想着趁着时节扩大生产,再有进入九月会启动蚝油生产,所以她们打算在后院干脆另外再建造一个专门做瑶柱酱的伙房,并且也打算雇佣村子里的人来进行生产。
  “还有这虾酱,照莞莞你教的法子,做了几次,前几次那味儿都不怎么好,我们就琢磨着哪道工序上可能出了啥岔子,反复尝试了几遍,有时候太咸,有时候发臭,如今做出的味道,算是最好的。”四舅母说着,把一罐子虾酱递到了陈念莞跟前:“莞莞,你尝尝,是不是这个味儿?”
  教授了四舅母等人虾酱的做法后,陈念莞就一直没顾得上后续,没想到四舅母自个儿还在继续琢磨。
  她接过那罐子虾酱,先闻了闻,嗯,不臭,带着虾味独有的鲜味,用干净的筷子挑了一些,尝了尝,咸中带甜,足以证明虾饺晒制充足,发酵得很好。
  “是这个味儿就对了,我们也觉得这罐做成功了,都拿来做菜了。”
  虾酱的做法很广泛,炒,煮,焖,炸都可以,这流水席上的菜品,无论蔬菜还是肉类,很多都是添加了虾酱提高风味的。
  难怪席面上的一些菜那么好吃,让来吃席的村人赞不绝口,直夸舅母们的厨艺,敢情是已经先她一步过上了拥有虾酱的生活!
  听四舅母的意思,她们也打算,将虾酱列入规模生产的行列。
  至于人手方面,那拨来柳家村的乞儿,不,如今不算是乞儿了,据说,如今那柳里正基本上都帮着他们一一落户,基本上都成柳家村人了,就雇用这拨新的柳家村人做活。
  首先这群人大多数都是跟柳大舅做过农活,熟悉,其次虾酱不同与瑶柱酱,有很多粗重活儿,例如买来小虾后的清洗环节,碾碎环节以及每日将装着虾酱的笨重木桶搬进搬出,每日都要搅拌,要纯是妇人,怕是体力不足。
  所以就想雇用其中的年轻小伙来做。
  “柳里正听说咱要做成规模,高兴得很,都很支持我们。”
  那是当然,瞧着柳大舅家起来了,知晓柳大舅家里头的路子走对了,如今四舅母又做瑶柱酱又做虾酱,雇的人多,那村里头的人也有赚钱的路子,等干上一年半载,个个赚着银子了,那柳家村不得富起来了么?
  如今眼见柳大舅家又出了个秀才公,更是信得过他们了。
  “有莞莞的河粉店帮我们做销路,我们自个儿再去找找,有谁愿意像那位庆老爷一般批量买咱的瑶柱,也批量想买咱的虾酱,运到外地儿去卖,那便能生产更多了。”
  便是销路不好,一时卖不出去,也不急,因为正宗新鲜小虾做的虾酱,密封好了,放得越久,发酵得越熟成,那虾酱会越发清香甘甜。
  四舅母思路清晰,有条有理,说得陈念莞直点头:“四舅母,既然你都想好了,那放开手脚放心干好了。咱支持你,我就负责坐着收银子啦!”
  众人都笑了起来。
  既然有虾酱在手,按理说陈念莞是时候要show一show厨艺的,但天气儿热,又兼席面上的硬菜够多了,如今要论谁用这新出炉的虾酱最娴熟,自然还是舅母们了,所以陈念莞就不献丑了,直接做个饭后凉拌小吃:虾酱拌青瓜。
  还在吃流水席的人多着呢,而青瓜,柳大舅家的田里多得很,不够还可以让婶婶嫂子们回自家地里头摘。
  摘来了青瓜,先将一根根青瓜用井水洗得干干净净的。
  新鲜的瓜儿翠绿翠绿的,直接咬一口,甘脆清甜,好吃得很,完全不用再用盐水腌泡,
  除去头尾,切成一段一段,全部放入干净的木盆里头,
  将蒜头剥皮,切碎剁成蒜蓉后,倒进木盆里,另外加少许醋,接着再放入虾饺,搅拌均匀,密好盖子,放入冰窖里,等过半个时辰,就可以搬出来啦!
  接着用大勺每个大碗里头装满一大碗,就能送到席面每桌上当凉菜了。
  身为厨子的陈念莞等人自然是先尝一尝的。
  脆脆爽爽的,有着清新的味道之余,还带着虾酱的鲜香,在炎热的夏季吃上这种凉拌菜,简直不要太美妙!
  果然,吃席的人很快就热衷吃起了这凉爽可口的凉拌菜,还有来问有没有多送一碗的。
  预备了很多还放在冰窖里的陈念莞等人表示,庆祝秀才公的席面,怎能短缺菜食呢?当然有啦!
  要多少,来来来,都给你!
  等三日的流水席结束,陈念莞一家子准备回县城了,临出发前,遇见了匆匆赶来的窦家大哥。
  是来找四丫的。
  前儿四丫不愿意给陈念莞当护卫,说想要离开,陈念莞于是寄了信给窦氏兄弟,窦大郎接着信,便启程从家里头坐船来接四丫回去。
  原本去了抚宁县燕来巷,可没见着人,到河粉店里头一问,知道是在柳家村,于是就赶到柳家村里来了。
  见着来接自己回去的大哥,四丫略显尴尬,大哥要带自己走,原本说着干护卫没趣的人儿吞吞吐吐起来,不情不愿的,窦大郎就知道,这丫头是改变主意了。
  四丫发现了呆在陈念莞身边的好处,自然是不愿意走了。
  除去能得五两银子那么多的月俸,还能时不时吃到那么多美食,不,最关键的,是陈东家家里头菜好,饭多,量管饱,不管她比别人吃多多少,陈东家都不会嫌弃她。
  要知道,前儿在家里头,就有婶婶说她吃得多,干活儿少,还有在镖局,但凡吃多了,总会有人说嘴。
  所以她总是控制着自己,不敢多吃,遇见陈东家之前,饿肚子的时候居多。
  可在陈东家身边,每顿吃完,陈东家都会问自己吃饱没有?要是一顿吃少了,还会问为啥原因,是不是不喜欢?
  就因为这个原因,四丫对陈东家的印象是蹭蹭蹭往上涨。
  给她吃饱的东家,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家。
  当然,四丫是不会承认因为这点她才不走的,嘴硬的解释:“先前是我误会陈东家了,现在不同了,跟着陈东家,我也能押镖。”
  窦大郎惊了。
  陈念莞也惊了,啥时候她让四丫押镖了?
  等问明白之后,陈念莞哭笑不得。
  原来四丫觉得,那次她们一连送了几趟冰块给崔四爷,陈东家带上她一同穿街走巷,也算是走镖了!
  解释清楚后,窦大郎放心了,又跟四丫交代了几句,而后又拜托陈念莞好好提点自家堂妹,而后又离开了。
  四丫再看陈念莞时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陈念莞自然是不会将这点小插曲放在心上的,反而为留下了四丫窃喜。
  四丫能吃,可能打亦是真的,能单手拎起一个成年汉子的力气,想必武力值不会低到哪儿去,有这么一个护卫在侧,心安得很呐!
  等回到抚宁县,陈念莞就想着马不停蹄回府城了。
  凉冰铺虽然才开不久,可在她所有进项里占大头,更何况才刚刚经过一场显赫的商战,虽则赢得漂漂亮亮的,可总得她这个做东家的看着,以防再出什么事。
  至于糖水铺,她有意锻炼柳云,是以让她主控后厨,毕竟这位表妹还年轻,不过十二岁左右,虽然有叫柳羊看着店子,但,还是放心不下。
  柳氏听闻陈念莞赶着回府城,第一时间跟女儿说:“过了明儿,后日再走吧!”
  阿娘说得,陈念莞就决定过了明儿再走了。
  反正明儿走跟后天走也没啥区别。
  大概是又有一段时间没在县城里呆过了,陈念莞睡在燕来巷自家厢房里头,睡得特别香,等第二日起来,才想干点啥,比如给阿娘跟萱萱做几道美食之类的,柳氏便叫她帮着照看萱萱跟柳叶去了。
  她带着两个小丫头到隔壁宅子里头玩儿了好一会儿,莲姨才过来叫她们回去用膳。
  等进了膳厅,才发现柳氏下厨做了满满一案桌的菜,其中最显眼的,是唯独一碗的面,上面还盖着几片牛肉,以及一个黄澄澄煎鸡蛋,是柳氏专门做给她的。
  “阿娘?”
  陈念莞这才知道,这碗,是柳氏专门给她做的长寿面。
  今日,是陈念莞十六岁生辰。
  原来柳氏让自己留下,是为了给自己庆贺生辰。
  其实她早忘今日是自己的生辰了,或者是,根本不清楚今日是自己的生辰。
  “傻丫头,就知道你顾着忙,将自个儿的生辰都忘了。”柳氏将那碗面推到了她跟前,跟萱萱还有柳叶一同看着她,“吃吧?吃了这碗长寿面,我的莞莞啊,?????喜乐平安,长长久久。”
  “好!”陈念莞鼻子一酸,却满心欢喜,在柳氏跟两个丫头的注视下,吸溜吸溜把那碗长寿面吃完了。
  “以前啊,家里日子苦,便是你们姊妹生辰,也吃不上什么,如今日子好了,你们姊妹啊,要再想吃什么,跟阿娘说,阿娘给你们做。”柳氏抚了抚陈念莞的头,摸了摸萱萱的脸,慈爱道。
  “好,现在我想吃这一大堆阿娘做的菜。”萱萱嚷着,便上席了,还顺便招呼柳叶赶紧过去。
  “没错,难得阿娘费那么多心思给我做了这么大桌菜,一定要吃光它。”
  “只要不嫌弃阿娘的厨艺,没你好就行了。”
  “不嫌弃,不嫌弃!”陈念莞使劲摇头。
  母女仨跟柳叶一起欢欢乐乐地吃完了生辰宴。
  等到张二郎从青云书院回来,也给陈念莞送了一份生辰礼。
  “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儿生辰呐?”接过生辰礼的陈念莞,好奇地问。
  张二郎抿嘴笑了笑,“庚帖上,不是写着么!”
  陈念莞这才恍然地点点头。
  是哦,庚帖,她都忘记有这东西存在了。
  “莞娘!”
  “嗯?”
  “你,再等等,很快,最迟两个月,我就能考出点名堂了。”张二郎略带羞赧道。
  可不是,八月初就乡试,如今七月上旬已过,留给张二郎温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陈念莞又问了几句张二郎的学业,闲聊一会儿后,便就回屋了。
  她将张二郎送她的礼物取出来,居然是个水头极好的玉镯子。
  上一次是支做工精良的小凤钗。
  再上一次,第一次送礼,是玉簪。
  虽说都是精挑细选的,可看得出来,这张二郎送自己的礼,品质是一件比一件好。
  陈念莞欣赏了好一会儿,才将三件礼物锁进了她专门拿来放契书的箱子里头。
  *
  回到府城的时候,时节已经进入了三伏。
  正是酷暑,是各世家大户耗冰最高峰时期。
  虽说在与崔四爷买冰风波一役里,有不少人家怕凉冰铺二两银子一块的冰卖完,都提前给了银票下订,并且在崔四爷将冰价降回二两一块后,走了不少顾客,但来凉冰铺买冰的人家还是络绎不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