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其他>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262章 利益最大化

第262章 利益最大化

  刘备跟关羽张飞的哥们私人交情,毕竟还是在跟李素之上的。他对李素的信任,只是这五年来一次次定策之功积累出来的,更多是事业层面。
  所以关羽回到成都交玉玺复命的第一天,肯定是哥仨关起门来痛饮、最后抵足而眠,把这分别大半年的别来之情、见闻所得、战事政局因果统统聊完。
  第二天睡到晌午醒酒,刘备才想起应该把李素招来,正式商量这玉玺具体该如何处置——将来交换朝廷肯定是得交还的,这点关羽代替刘备盟誓过了,刘备现在也还没生出要占有的野心,他还真心相信天子是可以被救出的。
  不过,人总要为自己图点啥,在玉玺交还朝廷这个大前提下,什么时候、什么具体情境再交、保管的这几年该以何种姿态保管、如何以此为功,给自己讨点更多的封赏,这念头刘备肯定也有,也是人之常情。
  因为前一天喝多了,刘关张中午醒来后就准备喝点粥,还把李素请来一起喝。
  刘备张飞对于面前的粥已经很习惯了,关羽则是第一次喝,不由啧啧称奇:“此乃何物?倒也清爽醒酒。”
  刘备指着面前这道加了虾仁、河蚌、蛋皮、羊肉、葱姜、浮皮的鱼片生滚粥,得意说道:
  “这是伯雅到了封地之后,发明出来的新粥,叫艇仔粥。我开始也奇怪他为何取这种名字,他说是岷江渔户现捞鱼虾螺蚌后,去壳片肉、生滚熬煮而成,所以叫艇仔粥。他如今在自己封地大兴水利,听说百姓耕作比往年省力不少。
  他就让侯府出钱多造小舟,租给闲下来的百姓捞取岷江渔获,连鱼虾都要征税抽成。但百姓也有薄利,跟着赚得更多,倒也乐于被他盘剥。”
  李素这道艇仔粥,也是给酗酒的人解酒护肝养胃的。跟后世的艇仔粥相比,少的只是花生和海鲜,但用了河鲜替代。花生如今还在美洲,缺乏植物油和香味,就用芝麻代替,粥上撒些炒熟的芝麻,香味倍增,一点不逊原版,就是昂贵一些。
  关羽蹭蹭蹭喝完两大碗,继续添饭,一边点头赞叹:“原来是渔家熬粥,难怪这羊肉像是叉烧烤熟烤干的,猪皮也是用油炸干起泡。恐怕是为了猪羊能久置保存,而鱼虾蚌螺则用新鲜的。可惜就是费油,不然这些猪羊皮肉作为军粮倒是运输便利。”
  哥仨喝完粥,李素也到了,如今已是四月底五月初,天气颇为暖和,所以李素出场的形象,少不了挥着他那的折扇。
  只不过,折扇上的书画,依然是他老婆画的,但扇柄扇骨却换了材质,显然是新打造的,用的是南中特产的翡翠和玛瑙,李素为了带货也是非常努力呢。
  “来,伯雅,坐。”刘备招招手,直接往旁边一努嘴,也不跟李素虚伪,直接开门见山,“昨日云长带回了传国玉玺,说是朱公伟、孙文台与景升兄盟誓公推由我代管、将来交还朝廷。你以为,交还的时机以何时为好?我们又该提前如何布置?”
  今天这场合还是比较私密的,刘备之所以没有在公开场合跟全体谋臣商量,就是不想让自己的企图为普通下属所知。
  李素闻言,也恰到好处地微微惊讶了一下,说了些恭喜刘备和关羽的话。
  关羽毕竟是随着大军回返的,直到宜都郡之前,行进速度都比较慢。所以肯定有快马信使提前来通报,只是没那么详细,所以玉玺的存在李素是早就知道的。
  既然是聊这么正式的大是大非问题,李素也不跟人称兄道弟了,而是非常符合礼法的郑重说道:“主公,我以为玉玺当于董贼覆灭之时,便立刻送还朝廷。”
  结论很简明扼要,刘备对这个态度倒是没什么异议,他只是非常惊诧:“伯雅,听你这口气,你觉得董贼覆灭指日可待?”
  李素:“不敢说指日可待,但数年之内,应该可期。玉玺放在主公手上短则两三年,长则四五年,也没什么。”
  刘备:“两三年?四五年?董贼退到关西之后,可是兵强马壮,也不用担心粮草不足、被人迂回包围夹击。他麾下西凉精兵依然有近二十万众,讨董诸将没有数倍兵力,如何突破秦之四塞?就算我军将来担任讨董主力,要出散关破陈仓,也是不易——
  虽然我记得,当初你倒是机缘巧合,咱跟皇甫嵩、董卓联手对付韩遂时,你接管陈仓城防修整旬月,帮忙拆了一些东南两侧城防、加固西北。现在倒是天意弄人可以帮上我们,但就算一时出了陈仓,我们粮道也非常艰难,而且连野战都打不过董贼二十万虎狼之师。”
  李素拱手分析:“如今虽然打不过董贼,但我军还有时间秣马厉兵、屯田养民,待一两年内彻底平定、整合南中后,我军起码可以集结起五万最精锐的战兵。如果与刘焉当初征募东州兵那种尺度,就是集结一二十万人也不在话下。
  虽然剩下这十几万新兵无法和西凉久战老兵相比,但只要器械精良、士气高涨,未必不能一战。所以我才说,哪怕不靠外力,我们两年平南中、一边屯田、一年练新军,三年就有挑战董卓的机会,最晚五年。
  而董卓虽比卢公、皇甫公年轻半代,但毕竟比主公年长一代,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他如果不急躁进取,等他老死便是一个史书贼臣的下场,他族中子弟无人可以接掌如此局面,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富家翁了。
  我听闻,董贼自从朝廷全体西迁,最近已征用郿县及京兆周边诸多民力,开筑郿坞。散关县长法孝直就是郿人,他前日打探回报,说郿坞规划的城墙高、厚都达七丈,墙楼皆比照长安、雒阳,民夫二十万人,至少一年才能完工。
  董贼这是在为自己年老力衰不能进取、而给族人留后路了。他既有此担心,定然会在篡汉上更为激进、冒进。加上关东诸侯不成器,听说袁绍、公孙瓒已经自相残杀,孙坚也在豫州与袁绍表奏的一些豫州官员互相攻伐、为袁术取豫州。
  这时候只要我军按兵不动,假装无进取北进之心,让关中一两年内不闻战事,董贼肯定会产生错觉,飘然以为无人敢图之,而肆无忌惮加快篡汉进度。到时候,推进愈急则必有内耗。此前云长上洛,便引出朱儁反正。
  而朝中如今还有皇甫嵩,还有其他无数心向汉室之臣,他们跟随董卓未必是真心,很多都是像朱儁那样暗暗潜伏,以图从内部除贼。有这些义士联手,我们除董定然还能加快。”
  李素是很想说“皇甫嵩、王允这些人都能指望”,但这种话说出来是会被切片的,所以他只能从理论上分析,不能指名道姓。
  但这些道理都是真的,刘备听了果然信心大增。
  这也是李素运作参谋部的风格:要匡扶汉室有很多种可能性,咱先从最稳妥最扎实的那条方案来准备。如果有意外之喜那就更好,可以提速。
  解决了信心问题,刘备只剩两个疑惑:“那拿着玉玺这几年,我们该对外摆出一副什么样的姿态呢?有玉玺在手,要是跟没有玉玺时毫无变化,甚至也‘闭关自守’,会不会让天下疑惑?”
  闭关自守种田,是蜀地军阀常用的姿态。后世刘备刚驾崩、诸葛亮掌权的最初三四年,也是用“封关”的方式降低北方曹魏的戒心,而后等种田种的差不多了再突然开关,这才有首次出祁山时的突然性。
  李素之前跟刘备商讨的策略,也是要摆出闭关降低敌人戒心的姿态的,现在刘备怕的是“有了玉玺之后再闭关,会不会被人认为他想跟刘焉一样当土皇帝”,这个名声太不好听了。
  李素也意识到这个担心是对的,就顺势劝谏:“这也好办,我们可以摆出一副有点进取心的样子,但又不真的激怒董贼戒备。今年已经五月了,而且蜀郡去年年底才新定,主公也不宜离开。明年开春之后,主公可将益州刺史治所,从成都移回汉中,以示亲自坐镇北方。
  同时,主公如何取得传国玉玺的过程,天下百姓、诸侯想必都已通过盟誓知道了。但之前,斩蛇剑因白虹贯月、从长安太庙飞升落入臣船中、由臣载万年公主回程船队运至汉中,此事还尚未宣传。现在,可将斩蛇剑‘因天意躲避贼臣而白虹飞升择主’的信息也广为散播出去。如此,主公与玉玺、斩蛇剑皆在汉中,可效法高祖北伐三秦除贼姿态,暗示天下诸侯,让他们不至怀疑主公闭关自立。”
  刘备点点头,这个倒也简单,今年把蜀地彻底弄稳,明年成都平原就交给李素治理,他带着中枢到汉中驻扎好了,至少要把益州刺史的大旗从成都移回南郑。
  说不定还能学高祖“明修栈道”那样修修褒斜道的栈道。
  因为褒斜道虽然是险要程度仅次于子午谷的第二险道,根本无法行车只能步行,但褒斜道比可以行车的陈仓道要少绕四百里,而且褒斜道的北端出口就是武功水岸边的五丈原和郿县,可以摆出“要突袭郿坞、斩首董贼”的姿态。
  如此一来,也躲避了之前皇甫嵩劝刘备别参和讨董的的警告——咱是假装要偷袭郿坞,又不是要偷袭长安,只针对董贼,不针对朝廷,也无意“宗亲诸侯直接带外兵进京”。
  攻郿坞和攻长安,政治上完全是两个性质。
  但董卓肯定也知道你不可能“明修栈道”攻郿坞的。高祖皇帝当年明修栈道一样没用上,这就是个姿态嘛。所以董卓也不会提高警觉。
  刘备全部想明白之后,最后问了个人赏赐:“若将来真能配合朝中内应勤王成功、交还玉玺,该要些什么封赏好呢?”
  李素郑重回答:“主公自平定刘焉以来,诸多功绩都因董贼把持朝政而未曾封赏。将来肯定地连除刘焉、平南中、救雒阳、助剿董贼等诸般功劳,一并封赏。
  我以为,主公升任益州牧、加车骑将军或者别的将军号,再让天子封为汉中王,最为妥当。另外,董贼若除,西凉军定然还会有反复,朝中衮衮诸公必以平凉为患。云长有救雒阳之功,结合前功,宜表为凉州牧。虽然看似升迁过快,但凉州牧的辖地都需要我军自行从叛军、羌贼手中攻取,朝廷无非是给个名分,朝中三公肯定是肯的。”
  李素这番安排,已经是想趁着将来“董卓死后、王允当权那两三个月”,先捞一大票名正言顺的封赏。以王允刚得势时的局面,刘备真肯交还玉玺让王允辅政增加正统性,封一个刘姓宗室为王应该是可以争取的。
  朝廷正式因军功册封一位前宗正为王,这可比自表汉中王含金量高多了。
  而且这也不违反白马之盟,高祖皇帝说过的嘛,“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
  倒是刘备自己听得吓了一跳:“这如何使得,多少年都没听说宗室因为这个封王的。他人岂不是要怀疑我除了董贼之后,反而要……”
  李素劝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就算将来除了董贼,朝廷也不会很快太平的,需要主公再立功匡扶汉室的地方多着呢。连袁绍、公孙瓒都已内讧,未来不尊朝廷的军阀何止数家。主公勤王而不挟君,便不会有人指责的。说这些还太早,到时候见机行事吧。”
  李素现在连王允都不能提,当然更不能提李傕郭汜——甚至,蝴蝶效应到了这一步,将来闹事的是不是李傕郭汜都不好说了。
  李素只能大概推演,认为以王允对付凉州军的姿态,凉州军肯定是要乱的。但历史改了这么多,万一直接是牛辅上位反扑也未可知啊,那到时候凉州军内讧分裂都不一定有,只能是随机应变。
  李傕郭汜如今都还只是区区校尉,董卓军里比他们地位高的多了去了。
  而且,既然要利用王允的任期拿玉玺换最大化的好处,“三辞而后受之”之类的虚伪把戏也不能演了,最多谦虚一次,反正只是个因功封王而已。真要是辞让三次,反而被说得像是王莽了,犯不着。
  “罢了罢了,这些都说太远了,还是从长计议吧。反正明年我先把治所移回汉中,摆摆姿态。”刘备决定还是先采纳一半,其余以后再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