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其他>正德大帝> 第218章 帝国文官铨叙制度改革

第218章 帝国文官铨叙制度改革

  内阁首辅王华最近很是烦恼,因为皇帝朱厚照把铨叙制度这么一改,就等于让他这个内阁首辅掌握了礼部尚书的荐举权,所以,使得最近拜访他这个首辅的官员很多。
  但王华也不知道礼部尚书该如何选,他找到了吏部尚书张彩,希望依旧通过吏部的考成档案筛选出符合礼部的官员。
  为了选择一名让皇帝满意的礼部尚书,王华与张彩等也不敢大意,因皇帝朱厚照喜欢事功务实的官员,他们也只能在有过地方治民经验的官员中选,倒也选出了一批,大明的文官多,虽说都是靠八股取的士,但要真找几个循吏也不难。
  “陛下,臣荐举欧阳旦为礼部尚书,此人做过休宁县令,后又做过监察御史,历任湖广按察佥事,浙江按察副使,布政使参政,左右布政使,以及应天府尹,现为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时年五十有六!”
  王华最终荐举了一名已经被搁置到南京做闲官的官员,朱厚照也因此知道王华是用了心思,很是赞赏了一番。
  而这时候,吏部尚书张彩不由得说道:“陛下,首揆荐举欧阳旦为礼部尚书,从铨叙制度上来讲,无甚可辩驳之处,欧阳旦本为正三品官,且考满待迁,但天下亟待升迁之正三品官有数百人之多,臣想问的是,这数百人该如何用之,若论资历都可以左迁正堂官,但如欧阳旦这般起于州府,练于地方者少,大多是一二甲进士出身,且多为京官,少外放者,但这些人,朝廷不能弃之不用。”
  “这是个问题,选官历来重出身轻历练,京官比外官好升,翰林比进士好升,一二甲进士比三甲同进士好升,进士又比举人好升,以至于翰林清流官员虽无地方为政经验却大都已高居侍郎正卿之位,而地方之能臣干吏却多止步于从三品,如今即便重循吏,这些已居高位者也不能不管,但回炉重造一下是可以的”,朱厚照说道。
  “回炉重造?”
  内阁首辅王华与吏部尚书张彩互相看了一眼,张彩更是主动问道:“难道陛下,要让他们去京师大学学习?如同勋贵子弟与选官举子一样?可他们皆是朝堂大员,让他们都去学个三年五载,朝堂岂不空也!”
  “不是去京师大学,京师大学重在治学育人,培养为政之官不过一时权宜,且让这些为官已久的官员去京师大学学个三五载不现实,朕是知道的,朕的意思是,成立一个专门培训官员的学校,就叫国家行政学院。”
  朱厚照说出了自己的目的,他也知道让朝堂上的官员自己变成自己这个皇帝和大明需要的官员还是有难度的,至少数量不多,有时候还得由朝廷主动去改造一下官员,干部培训在后世是国家与企业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大明也不能没有。
  “国家行政学院?”
  近年来,新学迭出,“国家”、“民族”等词汇大量出现,甚至有激进者以此批驳元朝之许多大儒只能是儒家之忠臣于国家民族而言只能是汉0奸,甚至衍圣公府愧对自己祖宗,因此还引起许多大儒愤怒,还要求朝廷对这些大放厥词者予以镇压。
  但因为,正德皇帝朱厚照以朝廷乃天下士民之政府为由,只有义务维护百姓言论之自由却无权利堵百姓口舌为由予以拒绝,所以,使得大儒们只能在报刊上在书院里和各大文社里与思想新奇叛逆者辩驳对战,以至于到现在也没有停歇之意。
  饶是居于庙堂之上的王华与张彩等人也有所知道,甚至背地里也用笔名参与过,因而,他们也知道国家是何意,行政是何意,学院是何意,但让他们惊愕的是,大明皇帝陛下似乎在有意把民间出现的新思想实践运用到朝堂上来。
  “陛下,臣想问,为何叫国家行政学院?”内阁首辅王华问了一句,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接受皇帝把新思想运用到朝堂政治上来的行为,所以,决定问了一句,以搞清楚皇帝用意后再决定是不是该劝谏一下。
  “理由还用说吗,成立这个学校乃是培养国士之所,非培养朕之家奴之所,有君即有臣,有臣即有民,民积民则为国,而民以家为组,家国则是天下,你们既是朕之臣,也是民之官,是国家之士,兹为国士!你们不是希望朕以国士待之吗,难不成还想让朕以家奴待之?”
  朱厚照这么一说,内阁首辅王华一下子明白了,忙拱手道:“吾皇英明!”
  “陛下有意养国士,实为良苦用心之举,可天下官员皆已是朝廷英才,再教育之,岂不有损选士之法,惹天下之人笑话,言当今选士之法无用,所选者皆无用之人也!”
  吏部尚书张彩说道。
  “天下人若笑话,其实也笑的很对,朝堂上百官大都无用,这是事实!”
  朱厚照这么一说,吏部尚书张彩一时语塞,他没想到皇帝陛下这么直接,毫不在乎天下人的看法,但细想想自己这位皇帝陛下自即位以来好像也的确没太在意天下人的看法。
  “庶民需在社学、县学府学乃至小学中学等处学习之,士子需在大学、国子监等处学习之,而朕这个皇帝也有经筵以学之,皇子等有宫学以学之,朝廷官员难道就不必虚心求学吗,饶是你才高八斗,也还有两斗未满吧。”
  朱厚照则继续追问起来,且问着王华:“王华,你乃状元出身,你说说你的学问是不是已臻化境,不需再请教他人,求学于他人。”
  “臣不过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两百九十八名举子中的状元,于天下百学不通者亦多,且圣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人不需潜心向学”,王华自然不会骄傲地说自己学富五车,毋须再学,事实上尽管文人骨子里自傲但明面上也少有几个敢狂妄到说自己才高八斗的。
  因而,朱厚照便道:
  “连王华尚且不敢言自己不需求学,士大夫们又有何人真不需学习,拟旨,着吏部组建国家行政学院,学制为一年,选地方正三品以上官员,两京正四品以上官员轮训,地方正四品以上官员两京正五品以上官员常训,以备选南北两京堂官以及地方主政官之用。”
  “张彩,你是吏部尚书,这国家行政学院就由你兼任祭酒一职,但培训之事,得让张璁来,他是京师大学的第一届学生,且做过地方县令,熟悉新政,王华,你拟个条呈,荐举张璁担任吏部右侍郎兼国家行政学院佥事,原吏部右侍郎就作为第一批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
  朱厚照这么一谕示后,吏部尚书张彩心里颇为喜悦,因为他没想到陛下有意让国家行政学院由吏部管着,这就意味着自己这个吏部尚书虽然失去了荐举高官的权力,却得到了当中高层官员的老师的机会,意味着自己将来可以组织起很大的政治势力,至少可以保证没人敢再随便攻讦自己。
  但是吏部尚书张彩更加羡慕的还是张璁,他不得不承认,陛下的确是在有意重用当时选择进入京师大学的学生,这些人从一毕业就被皇帝陛下下诏单独存档,还以选调生名之,顾名思义,是从京师大学选调出来的优秀士子到地方与基层任职。
  而这批选调生升官速度的确快,因为选调生的档案就放在皇帝陛下书案上。
  夏言已经是兵部右侍郎正在巡使西洋的路上,当年做同样一件事的是永乐皇帝最信任的内臣郑和,足以可见夏言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而张璁也从地方县令升到了河套巡抚都御史,眼下皇帝陛下将其调进京升为吏部右侍郎还兼管国家行政学院,明显是在让其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有意让其接班首辅之位。
  张彩知道自己年已花甲,身体每况愈下,自然没机会做首辅,但他能笃定这夏言和张璁都是要做首辅的。
  不只张彩如此想,王华也如此想,他知道陛下锐意革新,有意让官员年轻化,张璁不过四十余岁就要做吏部右侍郎,而夏言刚过而立之年也没几年眼下也已是兵部右侍郎,自己这一代成化朝的进士也是时候退位让贤,把这权柄加重的首辅之位交给这些年少力强的官员来干。
  “臣遵旨!”张彩接了旨,便又问道:“陛下,那臣请问,国家行政学院的教师与学生,是由内阁还是吏部抉择,还是等张璁进京后由他抉择。”
  “国家行政学院是大明帝国的学院,非是他张璁的,自然是吏部具体负责,由内阁审核且交由朕终审,任何一名官员升迁贬黜上皆需遵从组织程序,吏部负责管理官吏组织,代表帝国官僚组织,而你这个吏部尚书是吏部首脑,就由你负责筛选第一批教师与学生;
  教师你自己算一个,内阁与两京九卿,你自己挑可以为师者,致仕的焦芳、许进这些在家里享福的老家伙也可以调进京做老师,他们虽然辞官了,但也是朕的臣子,是组织上的人,他们虽然年老体衰不能管俗务,但教教年轻官员,把多年治国执政的经验传授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朱厚照说着又道:“至于学生,也是你吏部来选,把你们准备升为重臣的中阶官员先调一批进京,特别是哪些将升为各部尚书与侍郎以及布政使、按察使者。”
  对于“组织”、“程序”这类词,吏部尚书张彩等官员也都已明白其含义,他们不知道这些词到底是陛下杜撰还是古已有之,但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些词汇的确很恰当地表达了一些含义,以至于他们也都坦然接受,毕竟对于语言而言,时常出现新词或流行起一些古词也是常见的现象。
  吏部尚书张彩现在惊愕的是皇帝陛下要重新启用致仕的老臣,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位皇帝陛下真的是不会要任何一个人才闲着,即便是致仕了也要抓回来继续干活,使得当年的王恕都在致仕多年后被抓回来执掌吏部,最后于正德二年逝世。
  而张彩不得不暗自感慨的是,将来想要升格为大明重臣者必须经国家行政学院培训,这也就意味着以后天下官员莫不以进入国家行政学院为荣,而内阁首辅与吏部选官也都得优先荐举升迁经过国家行政学院培训的官员,不然便是违背皇帝定下的循例。
  而翰林院的职能就将会因此被减弱,不再是储相机构。
  内阁首辅王华荐举了京师大学毕业后的选调生桂萼与同样为翰林院学士的李时和翰林院侍读翟銮三人为河套巡抚候选人,看得出来,王华还是本能地照顾翰林院的官员,希望让他们去地方任巡抚,磨砺一下为政经验,将来能堪大任。
  内阁与九卿参与的廷推表决同意王华将这三人荐举到御前,朱厚照自然选择了让桂萼担任河套巡抚,理由很简单,桂萼是选调生。
  如此也更加让天下人知道当今的皇帝陛下是多么看重从京师大学出来的人,因而造成以后愿意报名加入京师大学的人越来越多。
  欧阳旦也被内阁首辅王华举荐为礼部尚书,其他阁臣与九卿也不想驳王华的面子,且也知道除非有真正正当的理由,他们即便是否决掉欧阳旦,王华荐举的还是他王华看重的人,所以也没必要横加阻拦,浪费精力。
  朱厚照也予以同意,自己任命的内阁首辅,自己这个皇帝自然也得支持人家的工作,且正式下诏任命欧阳旦担任礼部尚书。
  而内阁首辅王华也知道配合皇帝的工作,荐举河套巡抚张璁调进京里任吏部右侍郎兼国家行政学院佥事,毕竟他如果不配合,皇帝朱厚照可以直接罢免他这个内阁首辅,换个听话的来。
  其他内阁阁臣与九卿也不能不同意,如同王华荐举欧阳旦为礼部尚书一样,谁愿意没事找事给首辅大人上眼药。
  但让帝国的文官们真正感到新奇的是内阁首辅王华提出的国家行政学院,一时皆讨论起来,毕竟现在知道这个概念的只有内阁首辅王华和吏部尚书张彩,而大多数官员还是不知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