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其他>晚明霸业> 第761章 重启战事

第761章 重启战事

  徐梁手里拿着一摞厚厚的东厂密报,其中十有八九都是关于吴三桂手下犯忌讳的言论,剩下的则是些李自成手下的旧部不安的声音,徐梁大致的翻了翻说道:“新归附的士兵猜忌朝廷这很正常。”
  方晴没有说话,刺探情报是他的职责,但是他不会左右君主的判断。
  “不过这都是人之常情,自古以来归附的士兵,最容易重新叛乱,当然这取决于朝廷的强盛与否。”徐梁对于方晴那自然是无比的信任,说话不会显得那么顾及。
  他继续说道:“吴三桂的部下和闯营新投降的兵马,有些胡言乱语这很正常,前期在军法的执行上可以逐步收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必须一视同仁了,就像是孩子,我可以允许他犯错,但是他不能不成长。”
  “这已经不是卑职的职责了。”方晴说道。
  徐梁端起自己的茶碗,喝了一口清茶,这才说道:“当初建立总参,其实是附和形势的需求的,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对于参谋部也应该有所改变。你可知道朕的意思?”
  “卑职只负责刺探情报,其他一概不知。”方晴继续道。
  徐梁微微一笑,这是有小情绪啊。
  是啊,她一年年的在外奔走,皇宫里属于他的那座宫殿,怕是连宫女都不认识她。
  而自己后来认识的程贵妃,又经营皇商非常不错,地位在朝堂和民间都很高,自己又忙于国事,属于与她感情交流,她有怨言是太正常不过了。
  “你应该也有所了解,军队的事情自然有军法部处置,而地方官府不得过问。”徐梁继续说道:“如今光复的州府和州县越来越多,我需要一位熟悉各州县情况,而且在军中也算是有影响力,却没有太多牵扯的人来管军法部的事情。”
  方晴这才微微点头,表示认同。
  “士卒犯下过错,却完全由军法官裁定,军法官的权利太过于重了。”徐梁笑道。
  “也容易徇私。”方晴一语中的,直截了当的说出了徐梁的心思。
  “所以我想改变这种制度,军法部要有所变化,其中东厂有一部分人要潜入军队内部,负责纠察这种现象。至于具体制度,由你来设定,回头给我个折子便可。”
  “好。”
  “没事的话,咱们夫妻一起吃顿饭吧?”徐梁笑道:“夫人。”
  方晴脸颊微红,却旋即冷了下来,不能让这个男人轻易得逞。
  “臣还有事情要做,告退。”
  说完之后,留下一脸失望的徐梁,转身而去。
  徐梁忍不住长叹一声说道:“女人啊,你的名字叫难以捉摸。”
  ……
  对于战争的急切心里,徐梁一直在克制,他知道以目前的局势来看,年前尽量不要有大规模的军师行动了,即便是已经取得了先机的北直隶,最好也是以防御为主。
  但是敌人却偏偏不想让自己好过,多尔衮这厮肯定是鸦片抽嗨了,竟然在冬至节前夕,调集了三旗兵马,足足五万甲兵的主力,济尔哈朗被任命为大将军,配以七万多汉人绿营兵,直接朝着天津卫扑了过去。
  阿巴泰和洪承畴也开始收拢兵力,在天津卫西侧作为辅攻,兵力也在十万左右。
  从西北撤出来,八旗各部又凑了凑,多尔衮的日子忽然富裕了许多,手中现在竟然依然我这八万兵马,这些兵马倒不是用来守卫京师,而是派往喜峰口、古北口和山海关等地,确保自己后路不失。
  为虑胜先虑败,从这一点看出,多尔衮这些年的战争素养确实有所提高。
  另外一支部队,用来暗中劫掠人口,财物,开始大规模的往关外运输,显然已经是做好了撤退的准备。
  看样子就是这一仗赢不了,就准备跑路。
  多尔衮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准备的十分周祥隐秘,其实不知道,他的一切军情,早就通过内务府的吴泾悄无声息的传递到徐梁手里。
  “天津卫麻烦了。”虽然大明眼下从整体局势上越来越好,数次交战都是大明占据上风,但是此时眼下天津卫的兵力实在是太过于悬殊了。
  高燕手下总共才一万多人,虽然大明早就明确第一师要扩编成军,但是进度非常缓慢,因为士卒满足第一军要求的并不是很多。
  以高燕的性格,真的想进第一军可以,必须满足第一军王牌军的要求。
  这导致到现在,高燕手中的兵马比第一师时期多不了多少,大家依然习惯性的称呼为第一师。
  然后加上徐敬业的第二师,整个北直隶也只有三万左右的兵力。
  虽然阿巴泰和洪承畴肯定会留下一部分兵力在保定府,但是第一师也需要确保真定府的安全,两边互相牵扯,最后吃亏的还是大明。
  “近乎十倍的兵力。”徐梁在沙盘上用指挥棒点了点,“这可是朕一直幻想的状态啊。”
  “陛下,现在是否下令让高燕将军率部撤回沧州府?若是鞑子分兵留守天下,我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压力会小很多。”有参谋站出来问道。
  徐梁沉吟许久说道:“打仗打的是一口气,他一来我们就退,岂不是要将我们蓄起来的势头一下子泄个精光?那可是第一军呢?朕的王牌部队。”
  李岩有些震惊的说道:“陛下的意思是?”
  徐梁表情肃然道:“跟他们打!”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更何况自己要做的事情是,改变国运。
  徐梁其实早就到了可以把士兵当成数据的地步,但是他平常是不愿意这样做的,他感觉这样会泯灭自己人性的部分。
  但是关键时刻,他不得不振作,不得不冷下心来。
  多尔衮只看见了大明军队少的弱点,却并不清楚,为何明军战斗力这么强,却兵少的可怜,反而显得比他们满清还要少。
  在徐梁学过的历史里,任何一个藩镇和军阀,转眼之间拉起来十万人的队伍,都不是很难。
  在徐梁最先起家的山东,别说是十万,二十万,甚至五十万他都能做到。
  关键这只是人数,苻坚还有七十万大军呢,不照样一败涂地吗?
  军队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明军能够坚守阵地到损失过半,而眼下的清军,已经早就不如当初他们的前辈了,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他们损失超过三成兵马,就会自动崩溃。
  如果仆从军在其中占有的比例高一些,这种比例会更低。
  所以将非战斗人员拉到战场上充数,在徐梁看来非但不人道,而且不明智。那些人只会令恐慌蔓延,制造混乱,最后导致整支部队的战斗力下降,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这个概念现在业已为东宫体系各将校所理解,所以面对超过二十万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也没有听到有人说将天津全城百姓赶上城头的话。
  “最怕的就是有人在城中放火,开门放贼。”高燕在南门内军官宿舍碰到了正要赶去军议的参谋长,自然而然谈到了天津防御上。他道:“老弱妇孺尽数运走,愿意留下的青壮必须统一服从号令,有敢违令者斩。”
  参谋长:“还有人不愿走。”
  许多人就算明知留下是死路一条,也不愿背井离乡。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高燕并没有太过强求,道:“跟他们说清楚,咱们在这里是要与城共存亡的。要想留下。就得听从军令。”
  “都说了,那些文官眼下还在劝呢。”参谋长道:“他们要是走了,倒是能减轻不少负担。”
  “天津三卫最早就是军城,这里军户占了大部分,虽然上不得阵,干些辅兵的活还是没问题的。实在不愿走的。就留下与城共生死。”高燕想了想又道:“你刚说的负担,无非就是粮食,只要守得住城关到港口这段,还怕粮食进不来么?”
  参谋长点了点头。
  别的城市都是先有聚落,而后成城。天津却是朝廷先画了蓝图,圈地建城,然后才有了人口聚居。而最初建城的目的就是作为交通枢纽,方便军资、货物转运。
  徐梁走山东的时候,着实带走了一批天津卫的军户。就连城中的军械制造业都连锅端走,不留分毫给闯逆和满清。高燕领兵光复之后,城中的人口比之徐梁走时更少,青壮也不甚多,所以百姓这头倒不是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高燕与参谋长两人边走边说,很快就到了位于城中心的鼓楼。这座弘治年间落成的建筑,砖拱起顶,四面穿心。上起楼二层,中置大钟。以司晨昏。站在鼓楼之上,几乎能遍览天津卫全城。正是因此,才被高燕与参谋长选为第一师指挥部所在。
  鼓楼以西为天津右卫衙署,眼下也改成了参谋部和训导部驻地。鼓楼东面的大运、大盈、广备三仓,早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棉衣、火药炮弹等军资财物。北门内的户部分司作为书吏们的工作区和宿舍。东门内的左卫衙署、明伦堂、文庙全都改成了战地医院和病房。
  高燕在鼓楼见到了等候军议的各营、部军官,径直带人上了顶楼。那里已经被布置成了作战室。里面从地图到沙盘应有尽有,全是这一个多月以来的高效准备。
  参谋长上前取了竹鞭,以参谋长的身份开始汇报各处备战情况。这部分简单明了,在场军官本就是亲自督工所部防段的工程,心中有数。参谋长说完。便是这些军官提问题的时候。
  军官们也没什么问题好问,各营伍早就做过了动员,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好好跟清军死拼一战。
  “鞑子的先锋部队,军力有五千之众,以第一营直面清军,跟他们打阵地战。一团长,你可有话要说?”高燕摸着脸上的刀疤问道。
  一团长换了新发的大红胖袄,肩上银徽闪耀,起身道:“卑职已经巡视了全部防区,有信心阻敌于城厢之外。”
  其他两团的长官也纷纷表态,保证自己的防区不失。高燕也不用格外嘱咐,这里都是老兵,知道军法的厉害。
  “天津是必守之地,只要东虏不能切断海河,咱们城内就不虞断粮。就算水关失守,城内的存粮也够全城坚守一年之久!若是这样咱们都守不住天津,倒真是死了干净!”高燕听完军官们的表态,也算是做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动员令。
  “誓死守城!”众军官们异口同声高呼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