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其他>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634章 试验验证机

第634章 试验验证机

  永宏厂这边算是达成了统一战线,准备坚定决心,死磕到底。
  约德尔哪里却怔怔的看着天上飞舞的“科幻星”,颤抖的心开始动摇。
  这么科幻的造型,如此前卫的设计,再加上无与伦比的飞行性能,如果能将其技术引进回去,那对莱比锡公司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小叉车”之类的工程专用直升机。
  要知道,在飞机制造领域,利润率最大的莫过于波音、空客生产的大型客机,其次便是性能优越的高端私人公务机。
  就如同奢侈品一样,高端私人公务机目标客户无一例外都是有钱的富豪,正因如此,哪怕高端公务机的产量不会太大,但每架的利润却高的惊人。
  而这块市场基本被美洲大陆所垄断,加拿大的庞巴迪、美国的比奇、塞斯纳、巴西的巴西航空工业集团……几乎涵盖了80%的高端公务机市场。
  反观欧洲只有一家法国达索苦苦支撑,这也就罢了,偏偏达索公司的“隼”系列高端私人公务机走的还是中型机的路线,面相的客户更多的是各国政府的政务机,富豪们当然也有,但大多数是那些大财团的掌门人。
  那些自主创业,或继承家产的富豪们则因为“隼”系列高端私人公务机成本太高等因素而望而却步。
  当然,除了市场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正在天上飞舞的“科幻星”无论在外形、性能以及成本上都有成为高端私人公务机的潜力。
  本来深层次的东西约德尔并不知道,但他旁边有个顾景友,听着对方喊出“科幻星”这三个字,约德尔就来了兴致,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很快就把“科幻星”的性能摸了个七七八八。
  “科幻星”的正式型号叫做dl—11。
  机身长14.6米,翼展17.8米,高4.2米。
  内部舱室长6.2米,高1.7米,宽1.8米。
  空中3.2吨。
  最大起飞重量6.5吨。
  实用升限12600米。
  最大飞行速度782公里小时。
  在两名飞行员、六名乘客以及一名空乘人员的标准载荷下,最大航程可达2857公里,空载情况下航程可达3109公里。
  发动机采用腾飞及航空动力生产的两台wd—30jf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756千瓦,轴马力达到1013马力,两台发动机可以提供超过2000马力的超强动力。
  除了腾飞集团的wd—30jf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发动机外,动力上还可以选择普惠同时的pt—6系列或其他通用、罗罗等航空动力企业生产的同类发动机。
  航电采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生产的定制版航电系统,亦可采用法国达索公司出产的同类产品。
  由于发动机采用后置布局,从而使螺旋桨的噪音大大降低,因此机舱内的噪音控制做的非常好,别说跟同等级的高端私人公务机相比,就是跟大型私人公务机相比,在噪音指标控制上同样优异的一塌糊涂。
  除此之外,前段采用鸭翼布局,令整机的低速性十分优良,最低失速速度控制在28公里小时。
  这个指标已经比普通的单人驾驶小型飞机还要低。
  如此低的失速速度大大增加了飞机的安全性,因为时速速度越低,就以为飞行员在紧急时刻有着充裕的时间和坚定的信心处理遭遇的情况,而不至于陷入速度过低导致飞机失速无法改出的困境。
  升限高、速度快、航程远、安全性高,种种有两因素合在一起,便是最为完美的高端私人公务机的优秀基因。
  一旦能将这款机型引进到莱比锡公司,爆不爆款尚且不论,让莱比锡公司在航空器制造领域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却是十拿九稳。
  正因为如此,约德尔与顾景友的谈论的话题很快便从直升机转到了dl—11“科幻星”身上。
  这让顾景友有些不适应,毕竟他是搞直升机的,固定翼飞机虽然懂一些,但却不多,如此情况下当他怎么大大方方的装13?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对那位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庄总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至于为什么,很简单,天上的那架“科幻星”根本就是腾飞集团诸多产品中的吊车尾,甚至连改装伊尔—18客机而来的运16都要比天上的那架飞机要强得多。
  毕竟运16在两架生产型交货后,航天部门觉得这款飞机性能挺不错的,于是从空军收购了三架退役的伊尔—18客机交由腾飞集团改装,用于航天大型结构件儿的快速运输。
  正因为如此,运16的产量将达到5架。
  dl—11“科幻星”最初的预计产量又是多少?两架。
  是的,没看错,就是两架,这也就罢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还完全得不到新的订货,也就是说,按照计划dl—11“科幻星”就是个绝版的特种机型。
  之所以如此,无他,只因为dl—11“科幻星”初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承担国内先进战斗机、轰炸机部分性能的试验验证机。
  作为航空技术研发的重要环节,验证机是必不可少,可由于国内技术水平长期落后,资金方面短缺,因此在技术验证机方面并不突出。
  一般的情况下使用现役战斗机改装,辅以风动群的模型验证。
  不过这种方式在二代机上还能适用,到了三代机,因为采用大量先进技术,战斗机改装和风动群试验显然无法满足研制要求。
  旁的不说,但就试验数据的采集,战斗机上的空间狭小,很多大型设备放不上去,哪怕按要求飞出了需要的数据,采集不到也是白搭。
  于是一款可以搭载数据采集平台,用于先进战斗机或轰炸机雷达、航电系统以及部分启动的试验验证机便成为各大航空研制单位和空军急需的机种。
  按照国际惯例,类似的机种一般用民航客机改装是最合适,问题是国内的客机大部分为进口,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客机,在引进时明确要却不能参与军事用途,因此空客、波音、麦道这些大型飞机无法进行改装。
  苏联的飞机到是没这方面的限制,不过国内大部分苏联产客机严重老化,一些八十年代中期引进的图—154等客机,因为安全性差,又无法承担这类重任,毕竟试验验证机本身就承担很大的风险,如果平台的安全性还有问题,一旦出现事故,损失之大真的难以估量。
  就在上级单位一筹莫展之际,tm—9型飞机的前身,电传操纵系统专用验证机进入到了总师和首长们的视野,在对tm—9型飞机的前身做一番细致的评估后,空军于1988年7月向腾飞集团下发了利用tm—9型飞机改装两架试验验证机的任务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