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间清醒

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间清醒

  战争就是如此,每一步,一点一点推演下去,总能关联出很多问题。
  支援之法没了隐患之后,李孟羲开始实际操作守城的最后一步。
  文安县城的城墙很窄,前后仅能站四个人而已,人再多就站不下了。
  李孟羲只让城墙上站了三排人,留出了人员走动的空间。
  城上,李孟羲挥舞着一面汉军旗,被李孟羲早就交待过了的一队大约二十人的乡勇,快速顺着楼梯向城头冲到了城墙上要往李孟羲身边挤。
  单项通行,成功了,没有人挡路,乡勇们成功到达。
  然后,实战中城头在厮杀,会有人登城,也会有人下城,比如伤兵被抬下城,比如运送箭支的民夫,运完箭支也要下城。
  实战即是如此,那练兵要贴合着实战来,也该如此。
  于是,李孟羲同时派了两队人,同时一队一队下一队上。
  “快点!”李孟羲在城上催促。
  城上之人噔噔往下跑,城下之人噔噔噔噔的往上跑,然后两伙人狭路相逢了,你挤我挡的,就一步窄的的空间,两队人相互挤着推着好大一会儿,人才完全首尾错开。
  这不行,太浪费时间了。
  李孟羲背在身后的手不由自主的握紧,他眉头紧皱。
  城墙上时刻保持有限的通行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通行能力决定着支援是否及时。
  文安县城城小倒罢了,若是大城,前边能站五六排厮杀之士的同时,后边还能留出一条不窄的路。
  可是不通畅不通畅的关键,不在路的宽窄,在于调度。
  要下城的人和要上城的人迎头撞上,一方要往前走,另一方也要往前走,那该让谁先走?
  有一个虽然小,很严重的问题。
  义军上下所有人,没有靠左或右走的意识。
  但凡养成这个意识,断然不会迎头堵住路。
  有句话,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朝人走路没有规定该按左走还是按右走,是汉朝人傻吗?并不。
  是生产力不发达,人流不密集,农民去干活,路上才几个人,还不是哪路好照哪边走?执意按左走或按右走,那不是傻逼吗?
  事实上,是汽车大规模流行之后,交通规则才开始逐步确立。
  交通规则很重要,放在守城时,有了靠右走的意识,不用再特意的训练,迎头的两队撞上,各自都朝着右边走,自然就错开了,畅通无阻。
  而放在行军之时,前军后撤,中军顶上,中军本就是靠右走的,前军撤回来,直接就能撤。
  若不然,还得军令层层下达,要中军往右靠,这样耽误很多时间。
  兵贵神速,每个环节都快上一点,优势累积起来,将巨大的优势。
  这是练兵两天以来,李孟羲发现的第二个涉及根本的严重问题。
  上一个是,不知士兵鏖战时体力可支撑多久,守城时就无法安排适当的轮换时间。
  李孟羲于是把两队人认真的交待过,要他们都靠右手走。
  “你们知道哪是右手吗?”李孟羲迟疑的问到。
  士兵们纷纷举起了手。
  李孟羲认真看过,没人举错手。
  哪个傻子说古人左右不分的,我们可是文明国家好吧。
  左右不分的估计也就非洲黑鬼才左右不分的。
  “那好,一会儿都靠右手边,明白不?”李孟羲嘱咐到。
  “都朝右走,不就撞一起了吗?”聪明的小什长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李孟羲笑了,并不解释,“撞不着,试试就知道了。”
  乡勇们遵照着李孟羲的命令,各自靠右边走,然后又迎头撞上了,路太窄了。
  虽然上下城的人还是相互挤着过去了,但速度较之第一次,快了几倍不止。
  统筹而已,路还是那么窄没变,士兵还是训练度不高的士兵,只规定了一下要靠右走,通行便畅通了很多。
  李孟羲满意的点了点头。
  还有一丁点的小问题,虽然说,全军规定靠右走,可以提高方方面面的通行效率。
  可是就守城来说,比如说文安县城这种小城,路窄的不行,纵然全靠右走,往上往下的两队撞到一起了,还是会堵。
  这就需要制定出规章制度,规定两队相遇,先让哪一队走,哪一队让路。
  李孟羲认为应该是下让上。
  下城的人如果遇到上城的人,应该让开,让上城的人先走。
  分析一下上下的不同,就会明白为什么。
  准备下城的人,不外乎是送完箭的民夫,在城头视察完的前线将领,亦或是被抬着的伤兵,或者是倒完金汁把空桶拎下去的人。
  而上城的人,大致是准备往城头送箭,往城头运金汁,要往某处增援的增援队。
  轻重缓急,一下比较出来了。
  上城的人大多时候都是急事,而下城的大多时候可以缓缓。
  所以,下应该让上。
  守城不在人多,在于森严不乱,金汁热油什么的推着在走呢,稍微一乱,一个不小心碰到了,热油呼啦一声烫到一片人,得不偿失了。
  守城战法推演至此,李孟羲已经没没有更多的问题了,他狠狠的伸了个懒腰。
  大白天的,他便感到很困,腰酸背痛的,不由捶了捶肩膀。
  仗打完了,李孟羲过的比打仗的时候还累。
  战法趋于成熟了。
  剩下的就是准备车轮,旗子,以及把新的军律军法深入士卒之心。
  这一天,很快又过去了。
  傍晚,城楼之上,远望天边云霞似火。
  主将刘备和李孟羲,两人总结一天所得。
  “孟羲,练兵两日,守城战法已无缺了吧?”刘备用拳头背到背后,轻轻的捶着肩膀,他一副铁打的身板,也感觉累了。
  “嗯,守城战法已经纯熟。”李孟羲点了点头。
  然后,静静的看着云霞发呆,悠闲无比的消磨掉离夜晚的最后这点时光。
  练兵而已,不像普通士兵那样上上下下的来回跑,体力上的劳累倒不算什么,可精神上的疲倦,让人心身疲惫。
  两天而已,未经一战,李孟羲从零开始,学会了守城术,没人教他,自己摸索的。
  会守城了,李孟羲心里成就感满满。
  “不对!”李孟羲好好的,突然瞪大了眼睛。
  刘备听闻其声,忙问怎么了。
  “某突然想起,若是守城,城中必多有百姓,敌军围城百日不退,军中粮或不缺,然百姓若粮尽,岂不人心惶惶?
  即人心不稳,再有不法之徒趁机作乱,城外厮杀震天,城中稍一乱,便众乱,瞬成不可收拾之局面。
  更间或有敌军细作趁机煽风点火散布流言,局势更为迷乱。
  到时,纵城头无恙,城中若乱,城池必不保。”
  “且,若城中无水源,城外水源为敌军所断,我军危矣。”
  “厮杀一起,死尸相累,若处理不善,极易起瘟疫。
  瘟疫起,纵重兵屯城,顷刻死尽。”
  “敌军若撅土以暗道攻城又该如何?”
  “且守城不可呆守。
  或可趁敌军立阵未城,我军可出城杀之措手不及。
  然,轻军出城,该用何兵?骑?步?
  又该用何战法?
  若袭敌未果,又该如何撤退?”
  “我军若守城,亦可派兵出城突袭,焚毁敌军攻城器械,拖延敌军攻城节奏,以使我从容修整。”
  “若我军兵力充沛,可使兵扎营城下,某听闻,此为掎角之势。此战法是否可用?
  然扎兵城下,又该用何种阵势?用枪兵?盾兵?弩?攻?亦或是拒马?
  何种为最优。”
  “此皆为守城关键之法,而我等皆不知也。”
  “玄德公问我,守城之法是否无缺?”李孟羲回头看了一眼空荡荡的城池,他摇了摇头,“非也!非会守城之法,某只会了守城墙之法。”李孟羲回望着残破的城池,幽幽说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