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大宋燕王> 第513章 当有作为

第513章 当有作为

  一个多月后,绍兴二十四年六月,一条政令传出临安城,飞赴军州各府。
  政令明确,除稻米、小麦、铜钱和铁之外,一切物产如数缴纳赋税后,皆可对外贸易。
  随同这个政令,还有两个小道消息先后从临安传向各地。
  第一个消息是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史才被免职,御史中丞魏师逊取而代之。第二个消息是前年出海的远洋回易船队回来了,前队已到琼州,不日即到广州。
  等这些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兴化军莆田县,已经到了七月。
  临安朝局有何变化,杨丛义并不是很关心,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州通判,不管怎么变,对远在沿海的他,都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他早已远离政争中心临安城,不碍眼,就不会招人嫉恨。
  朝廷取消一些物品对外贸易的限制,倒是让他很高兴,尽管比他上书时间晚了好几个月,尽管没有另设一司专营,至少皇上还是参考了他的建议。
  通过这一件小事,他也明白了,大势不可逆,就不要去直面硬抗,得从侧面着手,要从一点点小事开始,能改一点是一点,积少成多,终有一天可以悄无声息的撼动大局。
  既然朝廷已经下令放开外贸限制,允许商贾对外贸易,兴化军处于泉州与福州之间,海岸线不短,港湾也不少,那就有条件发展海运,发展海外贸易,如今知军大人不管事,他这个通判便大有可为。
  于是通判衙门连下三条政令,一是修整拓宽兴化军辖内官道,二是营建附带仓库的大型港口,三是严厉打击辖内盘踞山头的匪盗。
  修整官道、打击匪盗都算是常规事项,对各州各府来说都是必做之事,征调民夫徭役都有律法可依,唯独营建港口难以推行。
  因为营建港口不是兴化军这等地方官府的职责,没有朝廷的政令和律法支撑,别说征调民夫,就连一众地方小吏都不愿出力,在他们看来通判大人就是瞎折腾,况且通判三年一任,换个新官,政令一变,花的什么功夫都是白费,是以他们能推就推,不是说没人,就是说不会。
  杨丛义拿一众小吏也没什么好办法,逼迫不成,难道还能杀他们不成?
  毕竟主政地方的经验不足,他没心思跟一帮小吏斗,也不想跟他们斗,徒增烦闷而已。
  幸好他最近几个月跟赋闲在家的孟大人往来频繁,一有难事难以想出好办法,便会去向孟大人请教。
  但对营建港口之事,孟大人却表示爱莫能助,因他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做过这等只利商贾不利民的事。
  “只利商贾不利民”,一语点醒杨丛义。
  营建港口确实是为商贾提供便利,而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看不到对他们自己有任何好处,既然对他们没好处,朝廷又没有明文规定必须营建港口,他们自然不想出力,一旦强征,胆子的百姓在地主乡绅鼓动下,很可能会闹事,到最后不免闹个不了了之。
  既然营建港口是为商贾谋利,那这港口就该有官府和商贾共同营建才是,可商贾们凭什么要出力或是出钱呢?他们从福州、泉州出海不行?
  杨丛义思虑一番之后,请孟大人转告拉他一起做生意的商贾,如果有商贾愿意出钱协助兴化官府修建港口,港口建成之后,让他们十年之内免费使用港口仓库,免费使用一个泊位,出资五千贯可以免费使用一个泊位,出资一万贯可以免费用两个,以此类推,出的钱越多,可以免费用的泊位越多。
  孟大人没有亲自参与经商贸易,不解港口仓库和泊位对外贸的意义。
  杨丛义告诉他,如今大宋对外贸易的对象不外乎北方的金国、高丽,东边的倭国,还有南洋一带的国家,商船来去都必须要靠风帆,一般都是顺风来,顺风去,受海上风向限制,一年顺利回来一次就不错了,商贾要想赚大钱就只能用大船,大船才能装载更多货物,出海一趟才能换取高额利润。
  而大船停泊就必须要优良深港,不然大船就只能停在离海岸十几丈远的海上,上货卸货十分不便,而且海上涨潮落潮大潮小潮难以预料,船不是会漂走,就是会搁浅,很危险。
  孟大人勉强听明白了,但跟他有接触的商贾几乎都没有做海外贸易的经历和意向,他们几乎都是直接在海边把货物交给外商,他们没有商船,似乎也不需要出海,对于商贾们会不会出钱,他是没有信心的,因此没向杨丛义做任何保证,只说他找人试试。
  对此,杨丛义其实也没抱太大希望,出海虽然很赚钱,但也很危险,能安安稳稳的赚钱,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出海闯荡。
  但港口必须要建,这是他作为兴化通判取得政绩的绝佳机会,毕竟这个地方太小,又夹在福州与泉州之间,不拼一把,根本翻不起大浪,若明年通判任期结束,兴化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说不定他就要待官在家了。
  所以,杨丛义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请孟大人出面帮忙,用他的关系拉拢商贾出钱,另一方面,他给身在剑蒲的汤伯父送去了一封信,邀请他来莆田商议一桩大生意。
  几年没联系,汤家现在的药材生意应该已经做的很大了,他们有些掌柜、伙计参与过远洋回易,知道外海贸易有多么丰厚的利润,作为幕后大掌柜,汤父肯定更清楚,不会不心动,只要有机会,对商人来说,谁会嫌钱多呢?
  半个月后,杨丛义再次登门孟府,孟大人无奈的告诉他,没人愿意出那么大的价钱帮官府修建港口,有些商贾的话,他如实转告了,几乎所有商贾都说他们不出海,也用不上商船,即使有商船,海边广阔无边,哪儿不能停船,完全没必要花钱买一个停船的地方。
  孟大人尽力,没有出过海的商贾眼界太小,杨丛义也怪不得他们,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汤鷽父亲身上,但愿他能拿出一笔钱来,不然营建港口的计划就要黄了,朝廷这番利好政策,兴化抓不住,他也跟不上。
  在饭桌上,杨丛义依然忧心忡忡。
  “夫君,你最近是怎么了,愁眉苦脸的,杨家有后了,你都不能高兴点?”
  清尘给夫君夹了菜,口中忍住不埋怨道。
  一听这话,杨丛义赶紧舒展眉头,目光一转,而后问道:“莲儿哪儿去了,她怎么不来吃饭?”
  “出去一趟,是不是被哪个漂亮的小娘子勾引了?我刚不是跟你说了,莲儿最近胎动的厉害,就让她回屋躺着了。”
  清尘看向夫君的目光越加怀疑,最近几个月他去孟府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芸娘也时不时的往这儿跑,一个尚未婚嫁的女子在夫君面前一点也不害臊,他们之间或许真跟姐妹们猜测的一样,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
  “嗯,是该让她适当休息,不过该活动的时候,还是要让她在院子里走动走动,走一走身体才能好。另外,该买的补品就买,别太节省。”
  杨丛义低头吃饭,目光躲闪。
  “还要你说啊,我早就给莲儿准好补品了,一直在吃着呢。”
  清尘一见夫君躲闪的模样,越发觉得他心里有鬼,跟芸娘定然有不同寻常的关系。不过现在莲儿已经有孕在身,她在家里的地位越发稳固,要是莲儿争气生的是个儿子,她就更不用担心了。
  况且芸娘还是官宦千金,纵使她不嫌弃进杨家做小,孟大人就会让她嫁吗?
  显然不可能。孟大人虽然赋闲在家,可他还没到要把宝贝女儿嫁给下官做小的地步。
  清尘心里、嘴上虽然会有些许猜疑和嫉妒,但她自始至终都会芸娘没有丝毫担心和戒心,因为她知道芸娘根本不可能进来做小,而她只要谨守妇道,不做出格的事情,夫君肯定不会休她,而她就永远是正妻,即使她没有好出身,没有好背景。
  只要律法和纲常秩序不变,正妻在,侧室宠妾永远不可能扶正,否则自有律法制裁,轻则判离,重则入刑,对官员的惩罚更重。
  历来底层学子,通过科举取士走上仕途,只要之前未娶,他们所娶的正妻都是身份和家世俱佳之人,岳父泰山的权势比他们不知道要高上多少,许许多多的女婿终其一生也达不到岳父的高度,但那些高官显贵就愿意把女儿下嫁给年轻又无权势的进士,只有形成地位上的差距与压制,女儿出嫁之后在夫家才有底气,女婿才不敢随便纳妾休妻。
  正因为如此,不少娶了大官千金为妻的官员,终其一生不敢纳妾,不敢另娶,甚至有些人丧妻之后,还不敢续弦,因此有不少大官因为妻妾很少,到最后尽然没有留下子嗣,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更是不在少数。
  据传,当朝宰相秦桧便是如此,因为他早年尚未发迹之时娶了家世远超于他的王氏女为妻,因王氏善妒,秦桧未敢再娶任何妻妾,而王氏又不能生育,便只能领养一子,便是秦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