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大宋清欢> 大宋清欢 第180节

大宋清欢 第180节

  李师师欠身道:“端王有客来,吾等先告退。”
  张尚仪忽地想起什么,眼中又添了几分熟络:“对了,此前来宫中当差的姚娘子,乃与你们结伴而居吧?她当初去王驸马府上做家宴时,便与我相识了,后来在御膳所当差,还是住在我院子里呢。”
  原来这女官还照拂过姚欢。
  李师师和徐好好戒心越发淡去。
  张尚仪问:“她这阵子,买卖做得如何?我想喝她做的胡豆饮子了,今日若时辰合宜,我去你们竹林街坐坐。”
  李师师道:“姚娘子正月里便回钱塘探亲了,尚未还京。”
  “哦,如此。二位先生回吧,吾等有缘再见。”
  ……
  端王府深处,除了乐班练琴的地方,还有类似学士院的一片书堂画室。
  张尚仪走入其中一间,对着那背袖看画的男子道:“四郎一来,把佳人都吓跑了。”
  曾纬鼻子里“哼”了一声:“你在外头,撞见那两个歌女了?”
  张尚仪语气闲淡道:“人家是好端端来教授音律的女先生,你莫一口一个歌女地唤人家。她们与姚娘子也算得手帕交,如今见到你,不愿多打交道,也是人之常情。”
  曾纬睨着张尚仪:“你一开口,都是春风化雨似的道理,只有我晓得,你腔子里,有副雷霆心肠。”
  张尚仪笑着反唇相讥:“今日无风无雨,春和景明,新婚燕尔的一对人,怎地也不去金明池踏青,其中一个,偏来端王府看画解闷?”
  曾纬并不掩饰,直言道:“昨日争执了一番,今早我哄她,她也不理睬,反倒越发哭得厉害,非说这一回的案子,我应是事先知晓的。”
  张尚仪蹙眉:“蔡攸说,月余前,殿上震动之时,他妹子听闻,便哭着回娘家,说要与你和离,他这做长兄的,不是劝过了么?”
  曾纬冷色道:“想是花朝节,她与这个夫人那个千金的相聚,饭席上被取笑了,回来又决定撒气。”
  张尚仪静默片刻,半是安慰半是赞赏道:“哄她,是对的。这一回,邓家是完了,但蔡家,可未必。听闻大理寺一通审下来,蔡家竟真的撇清了不少干系。那些边军,毕竟是姓邓的指使人杀的,在环庆出面放贷催债的,也没有蔡家的亲信。”
  曾纬喃喃低语:“是啊,蔡京与邓洵武不同,他再是贪财,却是能臣,又有手腕。堪为储相的臣子,贪钱贪女色,有甚打紧,只要不贪江山,官家便不会真的动怒吧?”
  张尚仪上前,离曾纬更近了些,轻声道:“端王与蔡家交好,向太后心中有数。她看起来比宣仁迂讷不少,其实骨子里不知多精。此前因了追废宣仁之事、在官家耳边说二章二蔡都非良臣的,是她,如今劝官家只将蔡京贬往苏杭一带、莫再往南贬谪的,也是她。她这是,给蔡京和自己,都留后路呢。”
  曾纬眼中戾色一闪,道:“那日常朝,我都不知自己是怎地走出文德殿、回到襄园的。满朝臣工拿我当笑话看。父亲对我当真恩断义绝。他已然着手布置此案,却不与我将实情说了、让我莫去做蔡家的女婿,以免仕途堪忧。他真狠。”
  张尚仪哧了一声:“自古以来,无仇不成父子,你既然叛过他一次,枢相那样狠心的人,怎会还挂念于你。让人看看笑话算什么?官家喜欢你,端王喜欢你,才要紧。你与蔡攸,好生振作着,将台谏与裁造院的差事件件办妥帖了。至于旁的,吾等徐徐图之。”
  曾纬“嗯”了一声,又去赏画,几息后,意识到张尚仪仍在盯着自己。他侧头,迎向那颇有几分玩味之意的目光,诧异道:“怎么了?”
  张尚仪道:“你似乎,忘了一桩事。”
  “何事?”
  “那个姓贺的边军,就是姚娘子当初定亲之人,官家赏赐于他,允他自行回西夏与家中妇人团聚。那岂不是说,姚娘子的牌匾,可以摘下来了。”
  曾纬眯了眯眼睛。
  这女人说得对。他确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此事甚嚣尘上后,他的脑子,用来分析自己的仕途前景,他的心,则在焦虑地等待朝廷对蔡家的处置结果。
  他还真的顾不上去想姚欢。
  但他并不愿意爽快地承认这一点。
  他盯着张尚仪:“你是说,我可以与她冰释前嫌,迎她入府做个执掌中匮的爱妾?她从前的夫婿跳出来举告邓蔡两家,我却心急火燎地纳她为妾,那不是打蔡家的脸?我难道是只剩痴情、不剩脑子的人么?”
  张尚仪抿嘴道:“甚好,这才像堪为储相的人。”
  她说到此处,忽然噤声。
  原来是院子那头的乐音,停了。
  未几,端王赵佶笑吟吟地往画室来。
  张尚仪一边行礼,一边明知故问道:“见过端王。端王,今日艳阳高照,怎地不在府里打一场马球?”
  赵佶“咳”了一声,冲曾纬一指,嗔道:“都怪他。正月里我办了一场,结果他带来的人,竟跌下马,摔死了。所幸只是个在京中无亲无故的禁军,我府里出钱安葬了事。太母(向太后)听说后,派了内侍来传口谕,禁止我在端阳节前再办马球赛。”
  赵佶说的那个摔死的禁军,自然就是张阿四。
  张尚仪道:“向太后担忧不安好心之人去官家御前嚼舌头,让你消停小半年,也是对的。诸王之中,太后最是疼你,今日呀,就是命我给你带个好消息来。太后要将郑押班和王押班,赏赐于你。”
  “押班”是大宋内廷宫女职级的一种。郑、王两位押班,乃向太后宫中人,赵佶还住在内廷时,去向太后处请安叙话,常能见到这资色妍丽的两个宫女,对她们多有瞩目,早已教向太后看了出来。
  此刻,听闻佳人将至,赵佶喜笑颜开。
  第302章 小树苗
  若将绍圣四年再往前推三百五十年,正是大唐天宝年间。
  那时候,倘使有一位天神往中原大地俯瞰,应会看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景象。
  山岭,平原,田野,河流,城镇,村寨,这些自然与人类力量合作的产物间,星罗棋布着帝国一座又一座的官方驿站。它们既负责接洽帝国内部的官员或者邻国的使者,履行款待、补给、扣留乃至用毒酒或白绫杀死这些客人的义务,又成为公家传递文书与物件的中转站。
  而到了大宋王朝,随着历史车轮而进化得更为科学的行政能力,使得“驿”与“递”分开了。
  门内是朝廷派来的特使冷眼盯着罪臣喝下鸩酒、门外是飞驰到达的骑士将新鲜荔枝换马的情形,再也看不见了。
  在“馆驿”这样的国宾馆系统之外,另有一套完整的“递铺”系统在各路各州建立起来。由于这种专门负责传送朝廷文书与官方物品的递铺,隶属于尚书省,因而又被称为“省铺”
  依着传递的速度,递铺分为急脚递、马递、步递三个等级,神宗年间又在急脚递之上,设置“金字牌递”持有朱漆木牌金漆字的递夫们,传送御前加急文书和军机要务的速度,比急脚递还要快,可达每日五百里的传送极限。
  现下,这个桃李艳如锦、春水绿如蓝的清明时节,一个叫张择端的少年,坐在开封城外的汴河边。
  他将麻纸仔细地铺展于木板上,对着眼前的河山风物与往来人马凝神观望片刻,提起鼠须笔,开始勾勒墨线。
  忽然一阵急促的铃铛声,从他身后的官道上,由远及近地传来。
  张择端忙扭身去看,骏马是从城门方向驰来的。不仅那马脖子上有铃铛在响,马背上年轻的鸿翎骑士,也在控缰的同时,摇着一只铜铃。
  那是提醒往来车马与行人尽力避让,这是从京城的省铺出发的急脚递,日行四百里,撞死人不偿命。
  马匹奔跑的姿态,太美了!
  少年张择端赞叹着,倏地站了起来。
  他从老家京东东路(今山东)那个擅长丹青的小县城,随着父兄来到开封城游历写生,半月内画过大相国寺的檐角,画过汴河上的虹桥,画过码头边的木船。
  虽然以他稚嫩的笔法,画人还有些困难,用阿兄的话说,只能看得出头是头、脚是脚,但少年岂有畏难心,他兴致高昂地画着,甚至还想画清楚京城百姓手中,那种叫做“新琶客”的胡豆黑饮子。
  此刻,头一回看到奔跑得如此迅速的马,张择端的眼珠子都要瞪出眼眶了。马头、马腿、马尾在飞驰时的真实模样,马背上骑士的姿态,应该如何表现,都被这小小少年努力地往脑中刻印。
  好在,递马虽然一闪而过,前后却有好几匹。
  张择端不仅看清了它们的姿态,还看清它们背上,除了铺兵外,竟驮着货物。
  离他几步远的一个浆水摊子边,正在歇息的京城士人,带着诧异的口气与摊主道:“奇怪,看这递马风驰电掣一般,应是急脚递。可是,急脚递不是传送紧要文书的么,朝廷什么时候,用急脚递来运货物了?”
  那浆水摊主笑道:“急脚递怎地不能运物件了?前朝就有杨贵妃用公家的急脚递运荔枝,蜀中到长安近两千里的路,驿马五日内将荔枝送到贵妃嘴边。不说前代,就说今朝吧,蔡京蔡丞旨,去岁就用急脚递从杭州运现摘的枇杷来吃。”
  士人面露愠意:“公器私用,枉费公帑,真是蠹虫!”
  忽又神色一转,讥诮道:“如今正好,这蔡京被贬往杭州去给道观做看门人,他想吃枇杷,直接往树下一蹲,多新鲜的都能吃到咯。”
  爱国不等于爱朝臣的浆水摊主,十分欣赏自己这位客人的三观,又为他的煎茶附赠一只自家特制的豆沙馅儿青团子。
  然后招呼不远处静立的张择端道:“那位画画的哥儿,你也来吃个团子。你将俺和摊头画了下来,俺还未谢谢你哩。”
  张择端于市井间作画,也爱与各样人等打交道,遂大大方方地过来,行个礼,接过青团子啃起来。
  “哦,画画的人都目力了得,”饮茶的士人带着几分考教之意问张择端,“哥儿,你可看清了,那些递马驮着的,是什么?”
  张择端淡淡道:“好像是,小树。”
  ……
  那一夜,亮明身份的邵清和姚欢,向苏辙展示了贺咏托付的一部分控诉凭据后,老人的表情,没有出离愤怒,更没有哀戚流泪。
  默然须臾,苏辙摩梭着其中一张典妻状的边缘,缓缓道:“就是这种纸,没错。六年前,元祐七年,大雪天的早晨,一个西北口音的汉子敲开老夫在京城的宅门,他替他的主人,送上三页这样的纸。我大宋,从不缺纸,但各地的纸很不同。江南用竹子和树皮造纸。中原和蜀地,用麻布造纸。岭南靠海处,用水苔海藻造纸。而环庆路所在的西北,多见桑皮纸。”
  “那时正是新年,百官休沐,老夫亦在府中,与子侄过节。前一晚,老夫还与苏家的孩儿们,边写字边道,无论产自哪一路的纸,落字留墨,或者着上丹青,成为文章诗赋,楹联画作,便是佳话雅事。当时仲豫(苏迨的字)反驳,在纸上写就文章,未必就是佳话,当年乌台诗案,御史舒亶和李定诬告他父亲的奏文,难道也是佳话?老夫那晚,嗔骂仲豫煞风景,不想翌日,就见到了写在纸上的、比诬告同僚更甚百倍的罪行。”
  “老夫承诺那汉子,定会向太皇太后和官家陈情。太皇太后虽给了老夫口谕,也让官家在其中一页上留了御笔,嘱我小心暗查。无奈元祐八年夏天,太后病重,朝中从暗流涌动到争斗炽烈,老夫因想留在京城侍奉官家,将心思放在了提防还朝的章惇等人身上,便搁置了此案。”
  “未几,老夫果然与阿兄子瞻一道,被朝廷贬往南边。我二人带着家眷,一路颠簸,有一回被从官船上赶下来,丢了许多行李。其中一个书箧浮在河堤处,教老夫的家仆捞了起来,里头正是装着那三页凭据。”
  “去岁末,老夫与子瞻联袂上书官家,再陈募役法、市易司、导洛司之弊端,我原想着,此一回若官家终究由着章蔡党徒置我兄弟二人于死地,我只有在死前,将这没有查出端倪的案子,昭告大庾岭南北的士人,别无他法。
  苏辙一口气说到此处,抬头望向邵清和姚欢。
  老人的感慨与愧意之下,透着另一种欣然。
  一个当年到了副宰相手中,都没了下文的案子,如今又有了转机。
  即使它仍要依托曾布与蔡京的斗法,依托章楶整肃环庆的目标,依托苏颂对于两位苏姓老友的营救之心,才或可让案情昭然、让冤魂稍安。
  蝼蚁草芥般的庶民,要实现正义,须仰仗权力顶层的人物的鼻息,从来都是如此。
  “邓蔡两家再是权炽焰烈,他们也无法抹去所有痕迹。”
  苏辙对两个年轻人道。
  这一刻,姚欢甚至从老人面上,捕捉到了一丝诚挚又吊诡的笑容。
  曾官居副宰的苏辙,定也品尝过权力的美味,但他现在,正为强权也有仓惶无措的时候,而喝彩。
  老人向邵清道:“方才席间,你说你甚爱子瞻的词。此刻,老夫心绪,便如阿兄子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写过的一句词,你猜是哪句?”
  邵清垂目稍作思忖,问道:“可是那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辙点头:“正是。”
  ……
  此后半月,在等待京中讯息传来之前,出于对苏辙安全的谨慎,邵清和姚欢,看中了段正严那几个颇有身手的大理侍卫。
  正好借着请教学问之名,他们与段正严等人离开客栈,借宿在苏辙建于筠州城郊的“东轩堂”
  苏辙不卖盐收税、没有公务的时候,亦回到东轩堂,给段正严和几个筠州本地士子讲授诗经。
  段正严被蒙在鼓里,哪晓得自己带的人是被当作客串保镖了。
  他只道苏辙特别喜欢他们几个,竟开了私家书斋来容留。
  大理小王子原本就视金钱如粪土,这回一高兴,更是成了散财童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