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我在三国救蜀汉> 第360章 父子问对

第360章 父子问对

  刘禅与刘璿这对儿父子这么多年来,这应该是距离最近的一次了。
  自从敬哀皇后张氏离开之后,刘禅因为家国大计而未能陪伴儿子送皇后最后一程之后,这位太子殿下纵然口中没有说过什么,但是心中的疏远众人还是看得清楚的。
  太子府的众多先生都为此试图劝说过,但是全都没有用处。
  为此卢毓还专门的向刘禅请罪,这位太子爷的执拗完全不下于当年的刘禅。
  对此刘禅也只是摇头苦笑,然后很明确的告诉了他们,自己没有换太子的想法,让他们不用瞎想就是了。
  如今潼关之上,两个人看似谈笑风生,但是两人之间的距离,永远都有着那么一拳之隔,名为恭谨。
  刘禅进,刘璿则跟,刘禅退,则刘璿也退,这一拳之隔似乎成为了两个人的鸿沟一般。
  刘禅此时倒也不奢求能够让自己的这个儿子对自己好一些了,这玩意没啥必要。
  他现在唯一的奢求就是自己教导他的那些东西他能够真的进入到自己的心里去,这样或许他日后还能少受些罪。
  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看谁都看不上的时候,刘璿的天赋算不得出众。
  虽然卢毓一直告诉刘禅,太子聪慧,乃是仁君之选,但是刘禅知道这就是胡扯一般,他老刘家什么时候能够出现过这等人物?
  天资这种东西,他是不相信的。
  潼关之外的夏侯玄也是同样的秣兵历马,做好了随时冲锋的准备,看着那城下的曹军,倒是让刘禅不由的感慨曹军之中还是有能人的。
  夏侯玄当年差点代替曹爽与司马懿成为曹魏的又一个真大将军,那也是却有其几分才华。
  而这些在刘璿的眼中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情。
  他还在思索着刚刚刘禅的那句话,或者说他并不认可刘禅的话语。
  “父皇!”看着刘禅似乎没有那么容易生气,刘璿也是鼓起了自己的勇气朝着刘禅躬身行礼,然后继续说道。
  “儿臣觉得父皇实在是小觑了天下世家,如今世家乃是这天下基石,天下有才有德之人无不出自世家之中,父皇为何对待他们如此鄙夷!”
  刘璿说出这种话来,刘禅是一丁点都不觉得过分,或者说他若是不这么说,刘禅才觉得有问题。
  从出生开始,刘璿这位太子就是世家中人围绕,或者说他自己也在接受正统的世家教育。
  从懂事开始,或者说从三岁开始寅时初就要梳洗得当来到他母后或者先生的面前听学,他的两只小手掌从记事儿开始就没有消肿过。
  稍有不对就是一顿敲打。
  哪怕到了管宁那里,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被严格的规范,这是他作为太子必须接受,也必须能够承受的东西。
  其他人或许还有机会声色犬马,他最多就是外出游猎,那还是因为要练习骑射,顺带发泄一番自己心中的那些戾气罢了。
  就这么生长出来的刘璿心气自然是不太一样,当然最不一样的还是他的眼光。
  他知道这种世家熏陶出来的人有多么的强, 就在普通寒门还在纠结一日三餐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明悟四书五经这种经典了。
  他要从道德学问,治世经验,文治武功各个方面开始学习。
  寒门之中能够找到一卷完整的书已经是十分不易了,他面对的是自己一辈子可能都看不完的书。
  这种情况下,他们之间才华的差距或许还因为天赋有所不同,那么道德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刘璿只要愿意,他就可以深入民间去看看民间疾苦,从三年前他就被刘禅派去县中当一小吏,民治民生,农桑治理他都要亲自参与进去。
  这种行为让他更加清楚世家与寒门的差距。
  世家的确是因为不愁吃喝,加上多有宠溺而造成诸多的恶人纨绔,但是同样只要他稍加努力,那至少就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而且各家的家主也不是傻子,就以大汉境内的诸多世家来说,各家的家主都很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里。
  各家的嫡传那都是经历过不下于刘璿教导辛苦的。
  这种情况之下,刘璿是真的想不通子的这位父皇为什么还要如此的抑制世家,甚至将老丞相诸葛孔明都流放到荆州交州之地。
  听着那刘璿的侃侃而谈,尤其是关于老丞相诸葛孔明被流放的话语,刘禅就知道这个家伙是开始叛逆了。
  他有了自己的一套说辞和思想,这自然不是坏事,虽然这会让他听不见人言,但是最起码他不会被什么人忽悠忽悠就跑偏了。
  他只会自己跑偏。
  “世家,当然就是这天下的基石!”对于这一点刘禅当然不能不承认,“世家掌控着这天下八成的文人,这天下若是想要治理,总不能让官员大字不识一个。
  这当然不是不行,毕竟学识和人品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大字不是一个,他有很多问题都处理不了。
  最重要的是,这天下并不是满地的天才,绝大多数的人都还是正常人罢了。
  只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各家的嫡系有多少人?”
  刘禅说了半天,最后一句才是他的重点,世家嫡传有多少。
  刘璿还没有想好怎么回答,毕竟他也不知道具体的数字,刘禅就已经告诉了他答案。
  “其实他们嫡传有多少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嫡系永远没有旁系更多就是了,这一点想来你是不会非要辩驳一番的吧!”
  “这是事实,无需多言!”刘璿说出这句话,说明他还是要脸的。
  “那你说,单凭世家的嫡传之人,可否能够支撑一个朝廷?”刘禅一句话让这位太子殿下闭上了嘴巴。
  “其实朕从来不认为世家会是什么霍乱天下之人,也不认为这天下不需要世家,这是因噎废食。
  世家之所以被人诟病并不是因为他侵占田垄,不给百姓活路,这种事情是部分人做的,至少现在那是部分人做的。
  这一点是朝廷法度不严,对下属官吏世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并不能直接将这屎盆子扣在世家大族的脑袋上去。
  但是世家仍然让人感觉到厌恶,这是因为他们本身是有问题的。
  那就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自私自利,他们当然重视自己的德行与名声,在百姓心中,在君王心中,这都是优秀的事情。
  可是他们同样也在乎自己的利益,他们不会让旁系之人超过自己家中的嫡系,更遑论其他人。
  他们工于心计,善于内斗,这等人物好的时候能够让一个势力快速的雄起。
  就比如当年旬家的荀文若,这就是世家的表率,他不介意世家与寒门,一个人为曹孟德奠定了统一之根基。
  这等人物何其壮哉,他是完美的,无论是德行还是才华, 便是诸葛丞相在他面前恐怕都不敢言胜。
  可是所有人再说他的品德与才华的时候却是忘记了,荀彧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荀文若不比任何人逊色。
  或者说,这天下没有几个人能够入得了他的眼的。
  他就是那个盖亚当代的人物,所以荀彧荀文若这么多年只有这么一个,也就只能有这么一个。
  而在之后的世家,再也找不到这么以为大公无私的世家子了。
  所以寒门没落了,世家之中的争夺一个又一个的世家没落了。
  便是世家之中,也充满了明争暗斗,最后让整个天下的风气,都变得与众不同了。
  “从古至今,但凡朝廷都会重农抑商,这并不是因为商人奸诈狡猾,农夫便于掌握,而是因为性格。
  商人的天性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他们自身就带着足够的风险,若是没有足够的利益,他们如何要行走天下去行商?
  危险在他们的心中从来不是最重要的考虑,他们最先考虑的是足够的利益。
  所以在这种心态之下,所有的商人最后都会走向开源节流的道路。
  开源则是尽可能的让自己赚的更多,节流则是尽可能的压制成本,压榨活计,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计,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可是这样长久以往下去,商队里面的活计会变得和他们一样,以利益为重,甚至利益至上。
  而这些人在平常生活之中又会去诱导其他人也如此行事,因为人都是希望自己过的更好一些的。
  这与道德无关,这是任性与世道的问题。
  当时间推移,商人若是毫不加以遏制,最多三十年,这天下百姓的心,就变了。
  当年纵然诸子百家,也没有一家人告诉你,这人或者就要自私一些,让自己过的好一些的。
  可是真的到了人心变了的时候,那些商人却又会告诉你,这朝廷虚妄,未能让人心向善,让他们面对这般人物实在无奈。
  那你可知道这样下来,最后的结果会是如何?
  “人心....相悖?”
  “是官商结合!
  所以你这厮日后看事情,莫要只看眼前之功过,功看千秋,过追根源。
  你的一言一行,日后苦的,仍然还是百姓罢了!”
  刘禅一巴掌直接敲在了刘璿的脑门上,就宛如当年那个老人一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