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战国侠义> 第47章 彰显新贵

第47章 彰显新贵

  因为招贤的建议是由景监最先提出,秦孝公便让他当“招贤馆”的负责人。
  每有“贤人”应诏,由他首先接待。
  当然,也要做一番最起码的初步考察。
  卫鞅被迎入馆内后,与景监分宾主落座,自是先奉茶,再“闲谈”:
  “先生素常研究哪些学问?”
  “无所不学。”
  好大的口气!景监不动声色继续问:
  “那么先生有何专长?”
  “治国安天下。”
  既是如此,往下也别问了,他不是“大能人”就是“大牛皮”,上交吧。
  从挂“招贤榜”以来,秦孝公已接见了十几位“贤才”。
  可惜水平都不算高,好在他的原则是兼容并蓄、量才而用。
  有人来就是“收获”,所以并不感失望。
  当然,也有几位胡吹乱侃的江湖骗子,其实一无所长。
  但是为了照顾影响,仍管酒饭,赠送盘费,礼送出境。
  听到景监的报告,由于口气太大,毫不谦虚,孝公对新来的这位没抱多大希望,估计不过一狂士耳!
  但还是客客气气地迎到殿上:
  “先生辱临鄙邦,愿赐教于寡人?”
  卫鞅一变方才对景监的那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正经八百地说道:
  “闻君欲强秦国,成大业,夫业之大者,莫过于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有意乎?
  然秦乃戎狄偏邦,而为‘王’须厚积其德,自契至汤,修十世,商传六百;
  后稷至文、武,累十五代,迤八百至今;
  秦欲成王业,请自君始,先听臣述‘王道’之根本;
  立‘圣贤’之基础;夫‘王道’者……”
  孝公开始听他讲什么“王业”还有点儿兴趣,后来听说要下几百年的修炼功夫,心已凉了半截。
  到他絮絮叨叨地大讲什么:
  “王者”以仁义垂范于世,以礼教规范其民。
  若父爱子,诚相信,不相欺,民不忍背之,臣不忍判之,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万国朝贡,天下一统……
  孝公越听越没劲儿,困得睁不开眼睛,竟伏在案上打起呼噜,睡着了!
  卫鞅瞅着,只是微笑……
  下午,孝公告诉景监:
  “这位新客,满嘴都是又酸又臭的迂腐之言,毫无用处,让他走!”
  景监当即通知卫鞅:
  “先生之才太大了,对于鄙小邦,有如‘大材’过于‘小用’,请您到能‘用武’之地去兜售吧。”
  卫鞅笑了:
  “怎么?君侯不喜欢‘王道乐土’吗?”
  景监哼了一声:
  “他喜欢的是‘霸道’!”
  卫鞅摇头叹息:
  “魏惠王口口声声却是要遵先王之道,以仁、义、礼、教粉饰天下,臣以为天下之君都乐此道,才进奉于孝君。
  既非其所好,臣还有‘伯术’,请再给我一次机会。”
  景监直摇头:
  “我们主公的耐性已到极限,别看他笑模笑样的,翻了脸也会杀人。”
  卫鞅还是笑:
  “那你这‘招贤馆’就关门吧,保证不会再来一个人。告诉他,我这回说的,保证他爱听。”
  秦孝公对这位卫鞅先生,从心里说,真是腻歪透了,连一个字也不愿再听他说。
  但又怕一见而却之,真会造成自己“无容人之量”的负面影响。
  让真正的“贤人”因之而望秦止步,岂不损坏“招贤计划”?
  毕竟是位“明君”,捏着鼻子咬咬牙,还是把卫鞅恭迎进秦宫。
  卫鞅对孝公这次的态度,似是暗暗点头。
  分宾主落座后,秦孝公依然那么客气:
  “先生今日何以教寡人?”
  卫鞅摆手:
  “不敢言教,然知君似不欲王道,今进‘伯术’可乎?”
  我的天!别又是浩浩乎平沙无垠的一大套,不由得心惊胆战地问:
  “什么是伯术?”
  “伯者,虽为王臣,却可以代天子掌征伐,号令四方使诸侯恭顺,无王之名而有王之实。
  如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
  “也需修百年之德否?”
  秦孝公已经被他吓出毛病来了。
  卫鞅一笑:
  “当然要修,却无需百年。
  只修德饰于外,挂在嘴上,在茶余饭后或公众场合练练就行。
  真正需要的,是做后盾的实力。
  否则像宋襄公那样,扛着‘仁义道德’的大旗上阵,一打就败,谁还奉你为‘方伯’、‘霸主’?
  要想称霸天下,必须国富兵强!”
  秦孝公不禁脱口而出:
  “此正寡人之所求!问题是怎样才能国富兵强?”
  “要想国富兵强,必须变法!”
  卫鞅的态度突然变得非常严肃:
  “君厌‘王道’,但当前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却还都是千百年前按‘王道’的要求制订的。
  ‘王道’不仅是让人听了厌烦,而且因为它腐朽到只对少数人有好处,却阻碍国家发展前进的地步。
  早就应该扬进历史的垃圾堆中了!
  只有推行新的治国之策,才能使秦国富兵强,屹立于诸国之林!”
  总算有了一吐为快的机会,卫鞅滔滔不绝,非常兴奋。
  秦孝公比他更兴奋。
  这些新鲜的观点,一扫耳中积垢,有如酷暑中痛饮凉冰水,精神大振,急不可耐的问:
  “愿闻其详!”
  声音之高,让殿后的景监以为他又发怒了,吓得伸头偷窥。
  却见孝公双手托腮伏在案上,像小孩子听故事那样聚精会神。
  而卫鞅则扳着手指,历数当世之弊端,应从哪些方面去改革……
  通过新旧优劣的对比,使孝公认识到“改革”的成效,以增强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推行变法的信心:
  “……夫国不富,无力用兵;
  兵不强,无以摧敌。
  要富国,必须鼓励耕、织以提高物质的生产力;
  要兵强,必使将士勇于作战,提高战斗力。
  诱之以重赏,则人民有了奋斗的目标;
  威之以重罚,人民便不敢放任自流。
  只要国家能够做到政、令必行,赏、罚必行,就能使全国上下都能随着您的意愿转动。
  愿富、愿强、愿控制天下……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伯术”拨动了秦孝公的心弦,卫鞅也感到遇见知音。
  据说二人一问一答进行了三昼夜,把吃饭、睡觉全都忘掉,仍那么精神抖擞,毫无倦容。
  秦孝公当即拜卫鞅为“大良造”,准备推行“新法”。
  虽然封于“商地”还是后来的事。
  但为了区别于那个默默无闻的“卫鞅”以彰显一位新贵的面世,从现在起就称他为“商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