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喜春来(带球跑我拿了事业剧本)> 喜春来(带球跑我拿了事业剧本) 第123节

喜春来(带球跑我拿了事业剧本) 第123节

  “学生实在无以为报……”
  随着乡试日近,这段时间孟敬仲情绪也日益消沉了下来,张幼双抓紧时间找到他进行了一次心理疏导。
  孟敬仲喃喃,嗓音低哑不可闻:“先生其实没必要做到这个地步。”
  屏儿如今笑容日多,家里有了经济来源,娘亲的身子骨也好了不少。却也愈发暴露出了他的无能。
  若他这回又没考上,又要如何面对替他负担了束脩的俞先生,将屏儿解救出来,为屏儿找到了谋生活计的张先生。
  “在想些什么呢?”
  肩膀上落了一只温暖的手,孟敬仲迷茫地抬起眼。
  张幼双踮起脚尖,拍着孟敬仲肩膀,笑吟吟地鼓励道:“作为老师帮学生考上乡试这不是应该的吗?”
  “好了,快回去上课吧,我今天这节课很重要,你一定要认真听。”
  这不是大言不惭。
  今天张幼双她要讲的内容可谓是干货满满!
  她要讲的是,论乡试、会试中四书义的出题!
  乡试、会试中四书义的出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张幼双印象中,日本学者鹤成久章曾经就此写了一篇论文,就叫做《论明代科举中试《四书义》之出题》。
  这篇论文探讨了《四书义》的出题规定、倾向、频率、内容形式等方面,而张幼双又结合大梁的基本情况做了整理,确保能做好猜题、拟题,提高复习的效率,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刀刃上。
  将近这一年下来,张幼双她已经在九皋书院的学生们面前树立了作为先生的权威。
  虽然私下里表现得挺没心没肺的,但认真起来,也没学生再敢像以前那样看轻她。
  这回,她一踏入明道斋内,斋里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少有人发觉,不知不觉间,张幼双讲课的时候,这些素来高傲的小天才们,个个都沉淀了心思,认真专注地看了过去,无一人交头接耳。
  而这一次,更有所不同。
  因为下面坐着的人非止明道斋的学生,还有敬义斋等其他斋的,甚至还有杨开元、孙士鲁等老师过来旁听。
  环顾了一圈台下的众人,张幼双拍拍手,露出个笃定的笑,“这回,我要说的内容,对你们很重要。”
  “我这回要讲的是乡试、会试中的出题倾向和频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摸清楚了乡、会试的出题倾向,这才能对症下药。”
  乡试、会试中《四书义》的出题共占三道,而众所周知,四书是有四本的。
  这就决定了每本书的出题倾向和频率各不相同。
  饶是已经习惯了张幼双这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众人还是不由一怔,几乎疑心自己是听错了,旋即纷纷吃了一惊。
  乡、会试的出题倾向?!这难道也有迹可循吗?
  王希礼浑身一震,不可置信地抬眼看了过去。
  这、这也有窍门?
  孟敬仲也怔住了,喉口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
  他当然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几天下来近乎沉寂的心再度剧烈地跳动了起来。
  少年们几乎沸腾了,再也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争相恐后地举手问:
  “先生,当真知晓乡、会试的出题频率了吗?”这是惊喜的。
  “……先生没有骗我们吧?”这是持怀疑态度的。
  “先生是如何知晓的?!”这是迫不及待的。
  另有人怒道:“别吵!快让先生讲!”
  张幼双深吸了一口气,“大家平日里时文看得多,但或许少有人知晓,乡、会试每年《孟子》、《论语》都是必出的,而剩下来的一道,则从《大学》、《中庸》之间作选择。”
  只这第一句话,对于台下众人来说不谛于一声春雷在脑袋上炸响。
  张幼双平静地收回了视线,“我翻阅了这些年来的程文墨卷,发现《大学》的出题频率要少于《中庸》。”
  毕竟大学只有五千多字,考官为了多考察学生的能力,自然会选择字数更多,难度更大的,不过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所以,这就要求你们,一定要将复习的重点放在《孟子》、《论语》和《中庸》之上!”
  时人其实多反感猜题、拟题的行径,不过这一年多的接触下来,明道斋的众人早就被张幼双这种授课方式所折服了。
  察觉到张幼双即将讲的内容,或许又是那等石破天惊的惊世之语,祝保才等人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本子,飞快地记着笔记。
  这一年下来,明道斋的学生们几乎都是人手一本笔记。
  之前张先生没提还未觉得,张幼双要求他们记笔记之后,他们才发觉这笔记竟然如此好用。
  “到了乡试、会试阶段,你们就不要再做小题了,乡试会试是国家的抡才大典,鲜少出那种割裂经文的。出的基本上都是大题。主要紧扣‘修己’和‘治人’这两方面。”
  多做大题……
  众人运笔如飞,目光炯炯地等着张幼双接下来的话。
  伴随着张幼双继续往下讲,李郸神情也渐趋复杂。
  “……”深刻地察觉到了从前那个和张幼双叫板的自己究竟有多天真。
  张幼双回身,在横轴上刷刷落笔,辅助学生们记录。
  “你们要记住,《论语》中,雍也、公冶长、颜渊、子路、泰伯、卫灵公、子罕、子张篇的出题频率都比较高。”
  ……
  这都是她经过归纳整理之后,绝对准确的数据。
  台下,几个胡子花白的老头儿忍不住苦笑着叹了口气。
  “唉……这个张幼双啊,还真不知道拿她怎么办!”
  杨开元乐呵呵地伸手一指笑道:“还能怎么办?俞先生和陶山长就不说了,你没看到这些学生都喜欢她这个先生喜欢得不得了吗?上回那道试的王提学可不是对她赞不绝口?”
  这一年相处下来,对于张幼双的教学方式,他们是无可奈何,只能干瞪眼。渐渐地,态度也都松动软化了,甚至是服了。
  因为这姑娘说得的确不无道理,他们甚至没有办法反驳。而这童子试三场下来,赵敏博、王提学对这位姑娘的推崇也是有目共睹。
  那位王提学临走之前,甚至还当着众人的面,颔首夸张幼双是英思健笔,女子中的进士,越县屈指可数的俊才。
  这句点评可谓是荣耀至极,只这一句点评,张幼双在越县周边等地区士林,可谓是踏上了青云路,地位扶摇直上。
  听到杨开元这话,众人忍不住相视哈哈一笑。
  “《孟子》中,则梁惠王上、万章下、尽心上、滕文公上和下,出题频率较高。”
  “《中庸》集中在首章,以及‘修身’、‘九经’、论诚、论至诚之圣人与天地同体这几章。”
  “《大学》则集中在了‘治国平天下’传十章,‘止于至善’传三章。”
  神情复杂的非止这些夫子们,还有敬义斋其他斋的学生们。
  沈溪越张张嘴,又默默合上了,言语已经无法形容他内心的震惊。
  要不是他们夫子喊他们过来听课,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平日里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对手。
  难怪这一年下来,明道斋的成绩已然是远远地甩开了敬义斋,在诸斋中傲立群雄。
  “至于具体到那几篇单篇,接下来,我们来作具体的分析。不过在此之前……”张幼双翘起唇角,狡黠地笑了笑,“我来划一下不考的内容。”
  这也就是所谓的划重点!
  大学常见的划重点,复习有侧重,可谓是减轻了无数大学生们的复习压力。
  这话一出,台下众人都茫然地抬起了脸。还有不考的内容?
  张幼双:“《大学》传一、二、四、五、七、八,从来没出过题,出题频率是0。”
  “而《中庸》的二三四五、七、九、十四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四,也都没有出过题。”
  “……至于《论语》,阳货、乡党、微子基本上也是没出过的。《孟子》除却公孙丑下,几乎全篇出题。”
  “说到这儿,我相信你们已经都明白了侧重点在哪里了。”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让你们投机取巧,而是希望你们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
  …………
  这节课持续的时间很长,与其说是上课,还不如说是面向全体九皋书院学生老师的一场讲座。
  这场讲座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这几乎是奠定了她在九皋书院的地位。
  等张幼双结束了这场讲座,嗓子几乎干得都要冒烟。面对接连不断上来请教的学生老师们,也只能压下嗓子眼的不适,微笑着努力作答。
  下了课,孟敬仲一如往常那般,并未留校,而是徒步回到了家中。
  当初那个破旧局促的茅屋泥墙,依然换成了三间新砌的青石大房子,冬暖夏凉。
  屋里拾掇得干干净净。
  孟屏儿几乎一眼就看到了她,她刚从井口提起一个桶,此刻抱着桶,冲他眉眼弯弯地笑道,“大哥!你回来了?!”
  孟母正坐在院子里洗衣服,闻言抬起眼,喜不自胜道,“仲儿,回来了?”
  孟敬仲脸上不禁露出个发自内心的,温和的笑,“回来了,娘怎么出来了?”
  孟母笑道,“总是闷在屋里,都快闷出病来了,活动活动身子。”
  自从孟屏儿在伊洛书坊有了稳定的工作,又随着阳春班等人到处参演之后,孟家的家境就有了显而易见的改善,孟母的气色也好了不少。
  孟敬仲莞尔,捋起袖子,正要接过孟母手中的活,孟屏儿却忽然拦住了他。
  “大哥,先别急,吃点儿西瓜吧。”
  原来,女孩儿抱在怀里的桶,其实是个“冰箱”。夏天的时候将西瓜放到井里冰着,拿出来的时候冰冰凉凉的,格外消夏。
  望着孟敬仲的神情,孟屏儿眼珠子一转,笑道,“总觉大哥你今天心情不错。”
  孟母仔细端详:“好像是……书院里有什么喜事吗?”
  是吗?
  孟敬仲下意识地摸上了自己的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