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蚍蜉传> 115腊梅(三)

115腊梅(三)

  冬季的雪林在清晨多了几分肃寒,远处苍远而又起伏不绝的山岭间在氤氲中仅仅展现出一些若有若无的线条,遥遥而望很是有些缥缈朦胧。不知从何而来的几匹鬃毛长披、粗身短腿的驮马喘着粗气,踏着泥雪急不可耐地踱步到山坡上或是林木间,摆着脏乱的长尾低头在野地中贪婪搜寻啃食着草根。翻山越岭这么长时间,还是踏着皑皑积雪前进,纵然皮糙肉厚、行惯了险路,它们还是感觉有些累了。然而,比起它们,身后那一大群披着厚重蓑衣的汉子,才是真的精疲力尽。
  因为他们或三个一组或两个一组,背后都背着一条齐人高的小木舟。
  小木舟实际重量并没到压人喘不过气的程度,可是好说歹说也有个百来斤。纵然都是长期锻炼、身强体健的坚韧汉子,背着这小木舟还有兵器、行囊在深厚难行的苍茫群山中翻山越岭至今,即便铁打的身躯也遭不住。
  “他奶奶的,这是要把老子整死。”一个披头散发的汉子嚷道,因为出汗他早将兜鍪挂到了腰间,脚步一停,旁人立刻就能清晰看到不断有热气从他头顶湿乱的头发中蒸腾起来。
  有人经过他身旁,闻言驻步,劝道:“老彭,少说两句成,成不?”
  “奶奶的,老子就说怎么了?有种你骂死老子?”披发的汉子显得很不耐烦,三角眼直瞪。
  原本普通一句挑衅的话却噎得对面那人说不出话来。赵营中有名的结巴魏一衢现在是有苦难言、有怒难宣,他深知,自己在情绪激动下,这结巴的毛病会雪上加霜。所以,他宁愿撇着头,默默忍受着对方的挑衅,却也没有气急之下径直开口,惹来更大的尴尬。
  身为先讨军左营前司把总的魏一衢身边,可很少有人敢这么赤裸裸地嘲笑他的缺陷。掰着手指头数,常拿他结巴说事的,无非左营千总覃进孝及后司把总彭光。眼下覃进孝尚不见踪影,所以这出言讽刺的,只能是彭光。
  身心俱疲的彭光那长在左耳下黑痣上的长白毛平日里常随风抖动,眼下似乎与主人心曲相通般,不再神气活现,亦无精打采贴着面颊半点也没动静。看到魏一衢脸上青一阵紫一阵,双唇颤抖着却没有言语,彭光突然感到有些内疚,眦眦嘴道:“哎,老魏,随口说的话,别往心里去。”
  魏一衢因为结巴这毛病,早给人挤兑习惯了,当下听了彭光抱歉的话,转脸微笑道:“没,没,没什么。”一个激动,却不妨又出了洋相。
  彭光这会儿没有再嘲讽魏一衢,因为此刻他的心思并不在这上面,魏一衢看他左顾右盼的模样,说道:“你在找千总?”
  “嗯。”彭光答应一声,继而肩膀一斜,顺势将背负在后的小木舟卸了下来,那小木舟的绑带既松,瞬间整个便沉沉砸到了雪地中,陷入颇深。
  除了这么个大累赘,彭光的表情如释泰山。他撩起布甲的下摆,擦了擦脸上不断渗出的汗水,看着远方绵延不绝的山岭,摇头道:“这可要走到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魏一衢看着他,表情复杂,嚅嗫着却终究没有开口。因为他自己,感受着不断从背部传来的重压,同样也颇觉疲惫。
  数日前,赵当世挥军攻取了渝北良港沿口镇,侯大贵与覃进孝两部也很快从遂宁方向会合了过来。如此一来,聚集在沿口镇的赵营马步军合计约有九千。其中老本军前营二千人、老本军左营五百人、老本军右营二千人、老本军后营一千人、先讨军左营二千人以及飞捷营一千二百骑加上亲养司一百骑、特勤司二百骑。
  南部的定远县城并无官军野战部队驻扎,而仅凭县兵又完全无法与沿口镇近万人的赵营相抗衡,故而在沿口陷落的两日中,定远县城就如一潭死水般安静。当然,通过特勤司接连不断的回报,赵当世知道定远县的官员乡绅们并没有坐以待毙,在这惶惶不可终日的两日时间里,光夜不收们报上来他们向四面八法派出求援的使者就多达十七拨。
  数字听上去很骇人,若这些求援都奏效,那么汇聚而来的官军兵力必将对赵营的下一步行动的顺利进行造成极大的压力。只是,赵当世与昌则玉等人从来就不会被表面情况所左右。他们都是见惯了风浪的人,已经很能够透过表象思考内在。就如同这件事,根据昌则玉的估算,即便距离定远县最近的几支官军全都毫不迟疑发兵驰援,他们全都抵达定远也至少得花上四日的时间,且尚未考虑这些官兵抵达后各部之间对于作战的协调准备工作。而四日,早已超出赵当世能够容忍逗留的极限。出川之事兵贵神速,他给全军下达了三日内必须做好所有方面的准备工作并且开拔。其中,先头部队甚至在攻下沿口镇的第二日就出镇北上了。
  先头部队便是覃进孝的先讨军左营。
  兵者贵在机先。所谓“机先”,先发制人是也。攻打沿口镇前,赵当世就想好了打下沿口镇之后的行动。
  行动的大致方针与昌则玉所言北上并无二致。这是因为在侯大贵率军会合后,赵当世就接下来全军的动向特意征询了他的意见。出乎赵当世的意料,侯大贵居然在此事上完全赞成昌则玉,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文武之间的抵牾并没有上演。从这点也能看出,侯大贵固然是个私心很重的人,但在大事上,无论出发点是为了赵营还是为了自保,至少都能持一个秉公处置的态度。这是他的优点,也是赵当世敢于将他作为臂膀倚仗的一个重要因素。
  徐珲在外,赵营中剩余最重要的一文一武都持相同论断,赵当世自己也无更好的方案提出,故而沿嘉陵江北上的阶段性方针就此敲定。
  沿嘉陵江北上将经过诸多江岸府县,其中首当其冲一个要地便是南充。向北渗透的夜不收回报,称在青居城有官军断江。
  青居城位处南充县南三十里,倚江而立,因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又称“淳祐城”。曾是南充县治、顺庆府治之所在,在南宋时与钓鱼、大良、运山等城并称“防蒙八柱”。时至今日虽然旧城已然坍圮大半,但因其正位于江段要扼,江水在城边一段因为一个巨大的曲流分道从而使一侧的江水变窄,故而南充的官军近期还是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这里,并多少修复了靠江的城垣,新筑几处水寨。此外,未雨绸缪的官军还别出心裁,横江设置了数道铁锁桥,以阻拦船只经过。
  不得不说,南充的官军还是有些远见的,尤其是在铁锁横江一事上,完全戳中了赵营的软肋。如果不提前将这枚钉子拔出,预期乘舟船沿水路大举而上的赵营届时势必在青居城撞上重大挫折。
  之所以离开大部队提前北上,覃进孝背负的使命正是为后续部队扫除青居城这一障碍。
  现在的赵当世最怕的就是和在沈水时一样干耗时间,他对攻取青居城的要求只有四个字——速战速决。
  赵营不习水战,想要乘船北上强行攻破青居城防线显然难以达成。所以,覃进孝部此行走的是陆路。这也就是为什么魏一衢、彭光等人此时此刻会身处莽莽群山雪林中的原由。
  在派出覃进孝部前,赵当世与昌则玉、侯大贵、穆公淳等人根据舆图以及各类情报仔细分析了官军在青居城的部署,最后认为,要想尽快拿下凭城而守并且立有多处水寨策应的青居城防线,水路夹攻当是最为奏效的一招。因自身水战的短板,故而从水路不可能正面硬上,只能当作出其不意的奇兵,是以作战的主力还需陆路为主。
  陆路方面之前说过,便是自蓬溪挺进顺庆府的徐珲部与青衣军。攻取沿口镇的前夕,徐珲就曾派人来禀报过一次军情,陈说目前已有部分兵马通过赤城山的要道进入了南充地界,尚留有兵力在赤城山与阴魂不散的谭大孝等部官军周旋。
  南充将防御重点放在了青居城,目前驻扎在府城南充的官兵不多,几乎没有机动兵力,所以从蓬溪进入南充折向南可直插位在嘉陵江西侧的青居城。此外考虑到青居城仅仅地势险要,把守的官军数量实际上并不多,故赵当世认为,让徐珲分兵一支走陆路自北袭击青居城是完全可行的。
  陆路既定,水路何在?不言而喻,自是现正处在青居山南部苦苦行军的覃进孝。可他们走的明明是陆路,怎么与徐珲部达成“水陆会攻”的战术目的呢?覃进孝部每个人身后都背负着的那齐人高的小舟,就是此行袭破青居城的关键。
  这是穆公淳提出来的方案。如果说,他在战略眼光和大的布局方面较之昌则玉、覃奇功为逊,但在出奇策这一方面,赵营实可称无人能出其右。
  他的想法是,遣一部携带干粮水筒以及小舟,翻山过林,暗度至青居城上游,然后顺流而下,达到奇兵的效果。
  实质上,这个方案并不是他空想出来的,而是早有前例。
  明初平夏之战,朱元璋分遣北南两军夹攻盘踞川中、由明玉珍父子统治二代之久的“大夏”。北军不必多言,走传统陆路,从陕西入川;南军则由汤和、廖永忠等率领自湖广沿大江水陆并进入川。
  南军至瞿塘关,遇夏军铁索桥横江不得过,廖永忠“密遣数百人”抬着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并自带陆路军队“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上下夹攻,大破之”。
  穆公淳博览群书,自然对国初廖永忠的这一事迹有所了解,此时赵营情况与那时的明军南军相同,自然因时制宜想到了借鉴此方案。右军师的地位,名至实归。
  此计一出,水路如何选择的困难迎刃而解,赵当世感到可行,旁人也无异议。然而细一考量,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这支走水路的军队首先要具备素质背负重担越过高山雪地的险阻,之中还要注意匿踪,且到了上游,更要具有偷袭的经验及与友军协同作战的能力。遍数屯驻在沿口的诸部兵马,数来数去还是觉得此事非覃进孝部不能为。因此覃进孝抵达沿口镇休整不到两天,就又被派了出去。
  然而覃进孝本人却没有任何怨言。此人任性甚至有些幼稚的个性固然在很多方面给赵当世引来诸多头痛,但也同时造就了覃进孝相对单纯的思维。对于覃进孝而言,作为武人,带兵打仗就是他的全部,马革裹尸才是他的归宿,只要胸中还有一口气在,对于作战,他永远不会感到有半分畏难情绪。
  就像现在,爬雪山过草地将近一天一夜,如彭光这样随他出生入死的多年的老部下都不堪重负开始发起了牢骚,覃进孝本人却无半点气沮的意思。相反,当在雪地中顿步喘息着的魏一衢与彭光看到覃进孝时,他正精神焕然昂首挺胸大跨步走来。
  每当看到这样红光满面的覃进孝,魏一衢与彭光都不由自主会抓住刀柄。因为他们知道,这必然预示着激烈的战斗即将打响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