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龙啸大明> 第348节

第348节

  目前在中华军中,拥有外国战马和新型战马约有六千匹左右,主要是分配给湖广、淮南、山东三个军区,南京军区也分到了一部份。优质战马的大量引进,自然也大大提高了骑兵的战斗力。因此在中原大战开始之后,骑兵的几次参战,也都有不错的表现。但和清军的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战斗,确实还是第一次。
  不过这时中华军正是军心、士气旺盛的时候,同时师长蒋连军也确实渴望与清军的骑军大战一场,过去蒋连军还是明军的时候,和清军的骑兵交手过好几次,但几乎毎一次都是以惨败收场,但加入中华军之后,商毅对骑军的训练更为严格,而且又给骑军装配了犀利的火枪和优质的战马,因此蒋连军也信心大增,认为目前中华军骑兵的实力,完全能够与清军的八旗精骑一较高低。于是在得知清军出动骑军进攻之后,也立刻下令,排出进攻阵形,迎战清军的骑军。
  第十八军的骑兵师里约有一千七百多匹外国战马和新型战马,装配了两个骑兵营,骑兵师就是以这两骑兵营为箭头,毫不示弱的向清军发动了进攻。
  清军的骑军是一万人,中华军的骑兵师是八千多人,相差并不大,这时双方都排出一个箭头形态,相对奔驰,接近十万个马蹄快速的起落击踏着大地,发出沉闷而又密集的声音,虽然不如炮击那么惊天动地,但也有另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
  双方的距离逐渐拉近,骑士们都将自己战马的速度提升到了最高点,更是带出一股无坚不摧的惊人气势。不过这时冲在最前排的清军骑兵却发现,对手所乘骑的战马个头,十分明显的比自己要大出一号,有的甚致大出一号都不止。因此在不少清军的心里也都打了一个突,中华军那来这么多的大马。
  不过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现在进攻已经展开,停是停不下来了,而且清军的骑兵们也不想停上来,毕竟战马并不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他们对战胜中华军的骑兵,还是很有信心的,因此还是作好了战斗的准备。
  冲在前排的骑士都在马背上摘下了弯弓,抽出羽箭,搭在弓弦上,然后双臂甲力,拉开了弓弦,将箭尖指向对面不断逼近过来的的敌人。这一连串的过程,骑士们都是只依靠双腿控制着座下的战马,并保持着自己的身体平衡,也显示出精湛的骑术。而在他们的身后,其他的骑兵用不上弓箭,侧抽出了自己的马刀,在空中挥舞,划出一道道匹练似的寒光来。
  而与此同时,中华军的骑兵也同样完成了准备的动作,虽然动作没有清军的骑兵那么复杂,但前排的骑士同样也是用双腿控制战马,平衡身体,这同样也是多年艰苦训练的成果,而双手一前一后,平端着火枪,枪口也同样指向着对手。而后排的骑手,则是一手挥动马刀,另一手却持着一支短铳。双方都在等待着进入自己射程,出手的那一刻。
  这时双方的距离己不足一百步,几乎就是在几下呼吸之间,距离在迅速之间拉短。从空中俯看下去,两个巨头的箭头几乎就要相蹱在一起了。
  中华军的骑兵扣动了扳机。顿时“砰砰砰砰”枪声如爆豆一样响了起来。
  清军的骑兵松了弓弦。一时“嗖嗖嗖嗖”,箭矢破空之声也不绝于耳。
  双方的骑兵几乎是在同一时刻选择出手。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八十九章 骑军交战(下)
  战马哀鸣,人声惨叫,肉体跌落倒地的声音连续传出。在第一轮进攻之后,双方都有数十人骑被击中,有的骑士从马背上摔落下来,迅速被后面蜂拥而上的马蹄洪流给吞没;有的战马中枪中箭,颓然倒地,并且又绊倒后面的同伴,总体来看,双方的损失也大体相当。
  在射出箭矢之后,清军的骑士迅速在马背上伏身,一方面收好弓箭,准备近身格斗,一方面也是为自已身后的同伴让出射箭的空档来。
  而中华军的骑士也同样在马背上伏身,但却都纷纷拔出挂在马鞍前的短火枪,以伏身的姿式,继续向清军开火射击。因此这一次中华军的火力眀显比清军要大得多,结果在清军阵中,有更多的人马被击中倒地。当然从总体上看,双方伤亡都还远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呈度。
  经过了两轮远程攻击之后,两个箭头的最尖端部份终于相撞到一起,双方的骑兵也都在马背上坐好了身体,挥舞着马刀,准备在错身而过的时候,向敌人发动致命的一击。至少清军的骑兵都是这么想的。
  但中华军的骑兵不同,因为中华军的骑兵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每一名中华军的骑兵,配备的火枪是一支长管后填弹式火枪,和一到二支短管前填弹式火枪,有少数中下级军官,甚致会装配三到四支。火枪和弓箭相比,另一个优势就是火枪可以单手发射,由其是骑兵使用的短枪,而弓箭必须用双手。因此在近身作战时,中华军的骑兵都是一手执短枪,一手执马刀。在双方相要相遇时,首先用火枪射击,然后再用马刀砍。
  由于这时双方的距离极近,中华军的骑兵射击几乎是百发百中,而在这个距离内,马刀却偏偏还差了一点。还有不少骑兵是对准清兵的战马开枪,当然效果是一样的,就是骑士摔下,战马倒地。
  结果在双方的骑兵交错而过的时候,从马背上落下来的,大部份都是清兵。这和双方的骑术、战术、战斗能力无关,完全就是技术上的优势。
  在射光了所有的火枪之后,中华军的骑士就只能依靠自已艰苦训练的骑战技术与清军作战了,在这方面,中华军的骑兵和清军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然有的中华军骑兵拿着射击完了的完枪吓唬清兵,毕竟大多的清兵见枪口指向自己,都会本能的缩身闪躲,而这一下往往也就会露出致命空隙来,等清兵明白过来以后,也已经晚了,雪白的马刀已砍到了眼前,也有中华军的骑兵则是依靠自已坐下的战马高大,冲击力强,居高临下的优势,硬吃敌人。由其是两个重甲骑兵连,则完全是蛮不讲理,和清军硬撞,但中华军的一名重甲骑兵连人带马加铁甲,总重可以达到六百多公斤,而清军的骑兵最多只有四百多公斤,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对手,相撞的结果也可想而知了。
  不过大多数的中华军骑兵还是老老实实和清军挥刀对砍作战,因此到了冲锋的后期,中华军的骑兵伤亡也不小。
  等双方互相穿透了对方的阵式之后,距离拉开,在交战过的地面上,留下了超过千俱的人马尸体,有不少尚未断气的战马发出一声一声的悲鸣,受伤的士兵也扎争着离开战场,还有数十匹失去骑士的战马,在战场上四散逃开。
  而分开之后的骑兵在跑出一段距离之前,立刻都停住了战马,转过头来,重新列阵。而中华军的士兵则趁着这个空隙,迅速的给火枪重新填弹,准备下一轮的冲锋。
  这时清军的两名主将都有些马喇希、哈宁阿镇惊,想不到中华军的骑兵真的能够在马背上这么自如的使用火枪,虽然现在没有时间统计伤亡,但两人都感觉得出来,在刚才那一轮的较量中,清军的损失,要比中华军大一些。同时两人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了起来。但这个时候是不能后退的,唯有死拼到底,于是两人也立刻重新组织好队伍。
  赶快双方的骑兵又互相展开了攻击。
  经过了上一轮的战斗之后,中华军的骑兵明显加强了自信,握枪的手也更加稳定,射击也更坚决、果断,更准了。既使是在与清兵挥刀对砍的时候,也同样毫不手软。而相对的,清军的士气明显下降了不少,虽然他们都是骑兵,与中华军交手的机会并不多,但平日耳濡目染,也都知道中华军使用火枪是多么厉害,原来以为在骑战中,火枪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谁知中华军的骑兵偏偏就能玩出新花样来,骑兵开枪比清军骑马射箭玩得还漂亮,因此心里也自然产生了怀疑,这一战还能赢吗?
  结果在此消颇涨之下,双方的第二轮交战完全呈一边倒的局面,谁都能够感觉得出来,清军的伤亡要远远大于中华军。不过这时马喇希到是看出了一点门道,果断的改变了战术,不再和中华军进行一轮一轮的对冲,这样只会给中华军留出足够的空余时间来填弹,索性就和中华军打混战,这样一来,中华军也就没有时间再重新填弹了,等弹药射击完之后,就轮到清军发威了。因为经过两轮的对冲之后,马喇希也基本可以得出结论,论真正的骑战能力,清军确实要比中华军强一些。
  但等中华军全都射击完火枪之后,清军还能够剩下多少人,还能不能击败中华军,马喇希心里也没有底,但也只能赌一赌了,否则就这么一轮一轮的对冲,清军肯定是必败无疑的。
  果然就在双方第三轮对冲的时候,清军并没有选择穿透中华军的阵式,而且死死缠住中华军,进行混战。不过每一名中华军的骑兵致少都有二到三支火枪,一但进行混战之后,到也不会轻易开枪射击,全都力求稳准,每一枪尽可能都要击中目标,无论是人是马都行。同时也会在战斗中互相掩护填弹。而清兵则是尽力的缠住中华军的士兵近身作战,不让他们有取枪射击的机会,由其是一但发现射击之后的中华军士兵,则毫不客气的冲上来交战。
  结果两支骑兵部队就像步兵一样纠缠在一起,混战起来。
  不过这场混战并没有进行太长的时间,因为这时双方的步兵也都赶到了战场来。骑兵和骑兵进行混战到还没什么,但如果是骑兵和步兵进行混战,那可就是弃长用短了,因此双方的骑兵纷纷退出了战团,在一边列阵观战,把战场让给了步兵。
  结果双方统计损失,清军骑兵战死二千二百八十一人,伤四百五十七人,战马伤亡一千六百七十三匹。而中华军的骑兵战死一千七百二十七人,伤五百六十九人,战马伤亡八百五十五匹。虽然战场上并未分出战负来,但从战果上来说,中华军明显占了上风,而且清军的实际兵力,还要比中华军略多一点。
  在骑军退出战场之后,双方的步兵立刻混战在一起。和骑军不同,中华军的步兵从来都不害怕和清军进行野战、混战。在这方面,中华军的步兵有足够的作战经验和战术。他们在战场上速度分散成以连为单位的战斗小团体,一般鄀是由两个排付责在前面与清军进行白刃作战;一个排付责在后面轮流开枪射击;还有一个排侧专门付责扔手榴弹,各就其位,各施其责,丝毫也不乱。
  尽管清军也有八千火铳兵,但在混战中,火铳兵其实和长枪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端着上好了刺刀的火枪,寻找中华军的士乒,进行白刃作战,虽然也有一些清军的火铳兵在混战中找空隙填弹开枪,但都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小组配合作战。其实训练新军时,教官们也教过清兵,进行小组配合,团队作战的训练,但一来是这种团队作战的训练最花时间,清兵大多都没有练熟,而且又是初学乍到,缺乏实战经验;二来清军使用的武器也达不到要求,没有拉弦式手榴弹,就使这种团队作战的威力下降了近一半,而且清军中还有一大半都是用的火绳枪。
  因此虽然在一开始,清军也摆出了一个小团队作战的架式,但在战斗进行之后,团队很快就瓦解,清兵纷纷陷入了各自为战的情况中。结果在步兵交战中,清军十分明显的不是中华军的对手。而这时双方的骑军又互相牵制住,不能助战,清军被打得不断的后退。很快就退到先前的阵地前。
  好在是这时清军又渡过来一支人马,于是立刻赶上来支持,而中华军的目地也不是要将清军赶过淮河去,而是堵住清军在淮河南岸的扩展路线,现在打到了清军的阵地前,目地也已经达到了,见清军有援军,也就没有继续追击,而是停了下来,就地组建阵地。而清军趁着这个空档,也全部都退回到阵地里面防守。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章 合围(一)
  这时中华军第一军,以及第十一军的第七师都已经到达,但中华军虽然没有向清军的阵地发动进攻,但也没有撤军,而是在清军的阵地之外驻守。
  这时阿济格也来到了淮河南岸,查看这边的战事情况,后来的步兵交战中,清军又损失了三千多的兵力,不过阿济格并没有太在意,因为清军毕竟守住了淮河南岸的的阵地,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而且因为先前的交战是在离阵地较远的地方进行,因此清军的阵地还向外扩张了一些,至少目前的地方可以容纳下六七万士兵。于是阿济格也打算,等将人马都渡过淮河之后,再和中华军交战。
  不过经过了前几天的战斗,这时清军的中路军减员已经接近了万人,而且被清军寄于厚望的骑军在与中华军的交战中,也没有占到多少便易,另外目前在淮河北岸,还要留下一定的兵力驻守,因此清军调过淮河南岸的只有五万多人马,这样的兵力当然不足以再向中华军发动进攻,于是阿济格也决定,将左右两翼的部队都调到中路的息县来,就在中路渡河,并且集中兵力,在淮河南岸与中华军决战。
  于是阿济格也立刻下令,命令左右两翼的人马立刻向中路靠垄,而在淮河南岸,暂时坚守阵地,等待人马聚齐之后,在向中华军发动进攻。结果第二天,双方都按兵不动,清军在等待着其他两路的人马到来,而中华军则在加紧抢修阵地防线。
  清军的左右两翼人马离息县的距离都不远,到了下午的时候,两路人马都陆继到达了息县,当然因为这时在左右两翼,清军都与中华军在隔河对持,因此也不可能一下了全部都转移到了息县来,在原来的阵地上,还是要保留一部份兵力,一面是看守阵地,同时还付责押运随后的辎重物员,来到息县的,都是轻装简行的人马,不过两名主将阿山和阿哈尼堪也都已经随军赶到了息县。
  这个时候清军在息县一带,已经聚集了十二三万大军。好在是开封送来的物资补给品都屯积在息县,因此到不用担心后勤物资的供应不够。但由于息县的地方太小,容纳不大这么多的兵马,因此从左右两翼赶过来的人马都驻扎在息县城外。
  而阿济格也十分满意,当夜他又返回淮河北岸,在息县城中设宴招待左右两翼的将领,要求他们今夜好好休息,准备在明天与中华军决一死战,力争一举一击中华军,直捣光州。而在席间,众将当然也都不能示弱,于是一个个都慷慨激扬,胸膛拍得“啪啪”直响,也都纷纷保证,明天一定会努力作战等等。因此席间的气氛也十分热烈,众将也都尽欢而散。而在当夜,阿济格着留宿在息县城里。
  但就在当晚,局势发生忽然的变化,清军左右翼的留守阵地都遭遇到了中华军的袭,首先是在三更时分,中华军集中了第十一、十七、二十,三个军的兵力,向清军的右翼军发动了进攻。
  中华军的第十一、十七、二十军都是被雪藏了十几天的时间,看着留守淮河防线的几支部队和清军大战数场,打得昏天暗地,人人心里都不禁有些求战心盛,因此劲头早就攒得足足的,现在终于得到了出战的机余,那还不人人争先,个个奋勇,虽然这时是黑夜,但在一连串火炮和霹雳火箭的打击之后,清军的阵地上也燃烧起不少的火光,足以让中华军的士兵在发动地面进攻时,看清战场的情况。于是从进攻的一开始,战斗就进行得异常的猛烈。
  返到并不是说,清军的右翼阵地在黑夜里没有预防,其实清军确实留下了必要的守夜士兵,而且在中华军发动进攻的时候,也向全军发出了警告。
  但这也仅仅只是常规的晚间值守,对中华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清军确实有些出预料不足:一是没想到中华军会从自己的侧后方发动进攻,因此就算是守夜的士兵极时的发出了警告,但清军也不可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就就布置好防线。二是没有料到中华军会集中这么多的兵力,三个军的兵力差不多在八万左右了,而这时清军在右翼的留守的人马不足一万人,实力相差也极为悬殊。
  而中华军却是早有准备,而且又己攒足了劲,一上来就是一阵猛冲猛打,清军的阵地在这样突如其来的攻击下,并没有坚持太长的时间,本来就并不牢靠的防线,赶快就被中华军给攻破了。中华军的士兵突入了清军的阵地中,和清军展开了白刃作战。
  但既使是白刃战,清军的抵抗也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立刻全军败逃,好在是这一次作战,中华军的任务并不是歼灭这支清军,而是尽快击清军,赶到息县去合围阿济格倍的主力,因此没有采用包围作战,而是正面强攻。结果败退之后的清军才得以比较顺利的脱身,沿着淮河北岸,向息县的方向撤退。
  击败了清军的右翼之后,中华军只留下一个旅在这里收拾阵地,清理战场,统计战利品等等工作,其余的部队马上对清军展开了追击,当然这种追击也不是全力狂追,而是不紧不慢的坠在清军的后面,既不让清军跑丢,也不轻易的追赶上去。
  清军的右翼离息县只有二十五里的路程,因此双方互相追逐了不到两个更次,清军的败军就已经逃到了息县东部的清军外围。
  因为跑得快的败军已经先期赶到,将右翼遭到中华军的消息传到了息县,因此清军也提前了足够的时间作好了准备,不过在黑夜中,清军也不敢轻易出击,只是等中华军追击到阵地前的时候,清军的火枪手、弓箭手、火炮等等也都一起开火,向中华军发动攻击。
  遭受到了清军的抵抗之后,中华军也立刻停止了进攻,并就地对清军展开了火力反击,于是就在黑暗中,双方的各种武器一齐开火,枪炮乱响,火光闪烁不断,而且在各自的阵地上也都逐渐燃烧起星星点点的火光来。
  但中华军毕竟是有备而来,又是主动进攻的一方,见清军的正面防守十分严密,立刻只留下一部份人马在这里和清军对持,其余人马马上展开迂回,绕到清军的侧翼去寻找突破点,而清军却是仓促应战,在黑夜中也不知道中华军有多少兵力,因此也只能一味守住阵地,不敢出击。
  而在黑夜中,清军也看不见中华军的动向,再加上枪炮大作,连中华军行动的声音都听不到,结果中华军成功俯绕到了清军的侧面,清军对此几乎都一无所知,等中华军向清军发动了攻击,清军才知道自己的侧翼已被中华军攻破了。
  这一下清军终于抵抗不住,只好放弃了外围的阵地,向后退去。好在是这时清军的援军赶到,终于在息县城外二里多的地方成功的挡住了中华军,双方又互相射击对攻起来。而这一次清军也长了教训,注意了对自已侧翼的保护,而中华军见这时到达的地方也差不多了,于是一面和清军周旋,一面也在分布兵力,在息县的东侧,对清军进行包围封锁。
  原来阿济格在息县城里睡得正香的时候,忽然被手下的亲兵叫酲了,才知道自已的右翼阵地遭到了中华军的进攻,巳经全军败退了下来。
  阿济格也不禁一机灵,顿时睡意全无,立刻下令聚集众将商议对策。等众将都到齐之后,阿济格又收刻了报告,中华军已经在进攻清军的外围阵地了。阿济格也来不及和众将商议,立刻命令阿哈尼堪马上带领本部的人马,赶去外围阵地增援。
  等阿哈尼堪离开之后,阿济格才开始和众将商议,应该如何应对中华军的这次进攻。现在的局势很明显,中华军在淮河南岸全力防守,估计是把主力转移到了淮河北岸,向清军发动进攻。
  有人认为现在其实是一个大好机会,因为中华军是在外线,而且被淮河一分为二,虽然说淮河并不宽,但也会给中华军的兵力南北调度造成一定的困难,而清军位于内线,而且在淮河上已经架好了五座浮桥,兵力调配远比中华军方便,因此清军正好可以对中华军,逐个击破。
  阿山就建议应该集中兵力,先在淮河北岸与中华军决战,然后再将战线南移,与南岸的中华军一战。因为清军一直都在找中华军的主力决战,现在既然找到了,当然就不能放过,现在清军在淮河北岸大约有八万人马,淮河南岸大约有五万兵力,因此再从淮河南岸调二三万人马过北岸来,就有足够的兵力向中华军发动全面进攻,可以一战而胜。
  但巴牙喇甲喇章京噶达浑则认为,既然中华军的主力在北岸,不宜首先碰硬敌,而且虽然清军在南岸的兵少,但却是全军的精锐,另外中路军所有的火炮也都拖到了淮河南岸,又布置好了阵地。因此就算要打,也该先打南岸的中华军,先击败弱小者,再打北岸,与强敌决战。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一章 合围(二)
  阿济格正在考虑先打南岸还是先打北岸时候,正蓝旗蒙古梅勒额真库尔阐则认为现在天黑地暗,根本就看不清中华军的虚实,不如等到天亮了以后,打探清楚了中华军的虚实以后再说,也许中华军在北岸的进攻就是虚张声势,目地是把清军的注意力吸引到北方来,然后中华军趁机在南岸发动进攻,将清军逼回淮河北岸来。
  库尔阐所说的也不无道理,从昨天的双方的战斗来看,中华军也确实有将南岸的清军击退的势头,至少把中华军的虚实摸清楚再决定下一步的计划,这一点到也并没有错。反正现在离天亮也不到一个更次了,因此先全力守好阵地再说。
  但就在这时,又有一个亲兵慌慌张张跑了进来,向阿济格报告,清军的左翼也遭到了中华军的袭击,这时人马已经败退到了息县西侧,现在息县西侧的守军正在全力抵抗中华军的进攻。请阿济格速发兵支援。
  进攻清军的左翼阵地的,正是湖军区的第六、十三军,其实他们发动进攻的时间比东路的中华军还要早一点,但因为这一路的中华军只有两个军的兵力,因此攻破清军的左翼阵地,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一些,结果比东路进攻的中华军要略晚一点,不过到了这时也成功的击败了左翼的清军,杀到了息县。
  这一下阿济格也不禁大吃了一惊,不过中华军竞然同时在淮河北岸的东西两侧对清军发动进攻,这也说明中华军确实已经将主力人马都调到了淮河北岸,因此阿济格一面下令,让阿山带领本部的人马,去守住息县西面的阵地,也一面又开始重新考虑,是先打南岸还是先打北岸。
  但阿山的前脚刚刚离开,马上又有人来向阿济格报告,在淮河南岸,中华军也向清军的阵地发动了进攻。
  虽然这时战场被淮河一分为二,但中华军从东西两面对清军的进攻都是沿着淮河的北岸进行的,淮河本来就不宽,因此北岸的枪击炮轰,南岸也听得清清楚楚。成进也知道,这是潜伏的中华军部队终于到达了战场,而为了吸引清军的注意力,为北岸的合围创造有利的条件,成进也下令南岸的中华军第一军连夜出击,向清军的阵地发动进攻。牵制清军的兵力。同时也下令,与清军的左右翼对持的中华军立刻赶到中路来,参加在淮河南岸对清军的合围。
  因为这时双方在淮河南岸都已经布置好了防御的阵地,而且相隔极近,不足千步,因此中华军几乎可以随时向清军的阵地发动进攻,当然对清军来说,也是一样的。
  不过也正因为是如此,在淮河南岸的清军的警惕性也明显比北岸的清军高得多,不少清军就睡在战壕里,以更随时战斗。因此中华军一动,清军就已经发现,并且马上就做好了战斗的准备。经果在淮河南岸的阵地上,双方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三个方向都遭到了中华军的攻击,而且似乎都打得很凶,因此阿济格这时也有些犯昏了,弄不清楚到底那一边才是中华军的主力人马,也只好下令各战线,全力稳固防守,等天亮了以后再说。
  而就在等待天亮的这不到一个更次的时间里,中华军在淮河北岸的各路部队也完成了布置,终于布好了初步的包围圈。
  等天亮之后,阿济格派人四下打探,中华军分别在淮河两岸,已经将自己的人马围困住了。
  终于完成了对阿济格部的全面包围,这也是豫南战役的关建一步,同时整个中原战场,也进入到了关建的时刻,成进和李定国既高兴也相当紧张,因为包围了阿济格部,并不等于就是大功告成,阿济格部本身就在相当的实力,虽然双方已经打了好几战,但阿济格部的总兵力损失并不大,现在还有兵力十四万左右,而且火枪部队和火炮部队基本都没有什么损失。而且刚刚徉到了补给,弹药、粮食都十分充足,因此这虽然是一块上好的肥内,但也并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别到时候肉没吃着还崩坏了牙。
  而中华军现在是集中了八个军,总兵力超过了二十万,虽然在兵力上占优,但在包围战中,包围的一方斦需要的兵力,绝对要比被包围的一方多,而且在阿济格部的身后,还有尼堪、韩岱部的五万人马,因此清军实际的总兵力并不比中华军少。
  另外开封离息县也不过六七百里地的路程,最多十天,清军还可以从开封再发来五万左右的援军,现在也不知道豫北战场进行的怎么样了,攻克了大名府没有,能不能牵制住开封的清军,而且就算中华军在豫北战场攻克了大名府,也并不一定就会把清军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北方,也许多尔衮会先出兵解救阿济格,然后再向北方进军。如果真的让开封再派来援军,对豫南战场来说,压力可就相当大了。弄不好还有可能被清军打一个反扑。
  因此现在中华军不仅要包围阿济格部,还要至少留出一个军来付责阻击清军的援军,虽然包围了阿济格部,但想要将其围歼,难度还不小。成进和李定国背付的压力和面临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
  而在包围的前一二天时间最为关建,因为中华军对清军的包围刚刚形成,而且又是在晚上完成的,不仅在兵力布置上有很多问题,并不十分合理,而且各路部队都没有建立起阻击清军突围的阵地,因此如果清军在这个时候选择不顾一切,全力突围,确实很有可能立刻突围成功,虽然说清军有可能会损失一部兵力,但也总比全军覆没要好很多,而对中华军来说,这一次围歼战就成了虎头蛇尾。达不到最终的战略目地。
  于是成进和李定国两人一面将战报发回南京,一面也立刻开始布置起来,首先由李定国带领一个师和骑兵师立刻赶到淮河北岸去,尽快将淮河北岸的包围圈布置合理,并且修建好阻击阵地,同时也加强淮河北岸的兵力。而成进在淮河南岸继续对清军的阵地发动进攻,牵制清军的兵万,另外成进又命令工兵立刻开始在淮河上架设浮桥,在今天以内,一定要在息县的上下游各架一座浮桥,以保障中华军在淮河两岸的连通。
  分派完毕之后,两人也马上分头行动起来。成进立刻下令,向清军的南岸阵地发动进攻。
  ————————————
  果然,就在李定国率军刚刚到达淮河北岸的时候,清军就展开了突围。
  原来天亮之后,阿济格也知道自己被中华军包围,因此也招集众将商议对策。
  有人马上就提出,就在原地设守,然后立刻派人去通告尼堪、韩岱,让他们赶到救援,等援军到达之后,里应外合,一举突围成功。
  大部份将领都反对原地待援,而是主张立刻突围,因为尼堪、韩岱的援军赶来,至少也要二三天时间,而现在中华军的包围圈刚刚形成,立足未稳,也没有建好防守阵地,正是清军突围的大好时机,如果缓个一二天,等中华军准备好了这些事情之后,就算是尼堪、韩岱的援军赶到,也未心能够轻易突围。因此现在就突围,同时也派人给尼堪、韩岱送信,让他们尽快来增援,那怕不能突围成功,也能削弱中华军的防守,等尼堪、韩岱的援军赶到以后,里应外合,也就能够一举突围成功了。
  阿济格显然是倾向于这个主张,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显然是阿济格不能接授的。
  但这时阿山认为,应该放弃淮河南岸的阵地,将南岸的部队都调到淮河北岸来,集中兵力突围。
  但这个建议遭到了阿哈尼堪的反对。他认为首先清在南岸还有大批的物资和红衣大炮,如果将南岸的兵力全部调到北岸来,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而现在多拖一分钟,中华军的防线也就能稳固一分,清军绝对拖不起,而从现在情况来看,中华军是分南北两线,同时对清军进行包围,因此中华军在南岸同样也保留着相当的兵力。如果清军放弃南岸,将兵力都调到北岸来,那么中华军也同样可以把兵力都调到北岸来堵截清军,这么看来放弃淮河南岸的阵地,未必就是上策。相反清军在淮河南岸已经修筑好了坚固的阵地,完全可以留下一部份兵力守住南岸的阵地,拖住中华军的南岸兵力,并逐步开始搬运南岸的物资,等北岸突破成功之后,正好可以一起运走,同时南岸的士兵还可以付责断后。远比马上就放弃南岸阵地好。
  阿济格考虑了一会儿之后,也终于同时了阿哈尼堪的意见,先保留南岸的阵地,并立刻在北岸实施突围。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二章 合围(三)
  清军的突围计划是分三路,分别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进行突围,不过其中只有一路是实,另外两路都是虚张声势,吸引中华军的注意力。
  俱体的计划是由汉军将领刘武元率领三万人马,首先从正北方向进行突围,等半个时辰之后,再由汉军将领士朝璘也率领三万人马,从正东方向进行突围,这两路人马发动突围之后,必然能够吸引住中华军的大部份吸引力,然后清军再集中精锐人马,从西路突围,如果能够突围成功,就赶到真阳县去驻守,然后联合尼堪、韩岱两部的人马,再作下一步的打算。当然对刘武无和士朝璘自然不能把实底交给他们,同时阿济格还严令这两人,必须奋力死战,不得退缩。致于清军突围成功以后,这两部人马的命运如何,阿济格就直接无视掉了。
  布置好了之后,清军也马上分头开始行动,在上午九时左右,刘武元率领三万人马,率先向正北方出击。清军走出息县还没有五里路,就遇到了中华军的拦截部队。
  守卫正北方是南京军区的第十七军,因为这时时间太紧,十七军的士兵们根本就来不及挖战壕,填泥砂袋,因此只能直接排出三排连射的阵型,阻击清军。而清军也知道,突围能否成功,就在此一举,也拼命的发动进攻,双方很快就展开了激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