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皇后起居注> 皇后起居注_分卷阅读_83

皇后起居注_分卷阅读_83

  第171章 征召女医
  弘治元年四月下旬, 皇帝陛下正式下旨, 从民间征召八位女医入宫, 专门负责为后妃诊病。与往日不同的是,这些女医不再是来去匆匆,而是会被授以女官之职。宫中将新设尚医局,任命与选拔尚医、宫医、侍医与医女。比照六局女官的品阶, 尚医为正五品,宫医为正六品, 侍医为正八品, 医女不入品。
  关于这封圣旨, 皇帝陛下对内阁与六部的解释是为了给祖母和母后尽孝。既然是孝道, 朝中众臣除了称赞之外, 还能说些什么呢?征召区区八位女医,应当也不算扰民;新设的尚医局里头的女医们便是领再多的俸禄,也由内库开支, 与国库无干。
  忙碌朝政的群臣哪有余裕关心这样的“小事”?只要宫中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均无异议,阖宫上下也不出任何乱子,这便都是皇帝陛下的家事,无需他们费任何心思。等到宫里发生了意外,他们再提出意见或者弹劾也不迟。
  圣旨传到民间后,引来了不少关注。不少医药世家都颇有些意动, 暗地里盘算起来。希望能借着宫廷女医的名头,让自家的药堂名扬千里者有之;希望得到宫中贵人的看重,帮族中子弟跻身太医院者有之。
  也有些世代相传的乡野铃医, 虽并非医药世家出身,却经验十分丰富。希望借着成为宫廷女医,将自己的经验传下去,或者也能学些医书,精进自己的医术。当然,也不乏医术浅薄却胆大妄为试图谋取富贵者,期待自己能蒙混过关,从此荣华富贵手到擒来。
  短短两个月内,便已经有二三十名女医来到京师,准备应召入宫。
  由于锦衣卫的努力,张清皎很快便获得了这些女医的详尽资料。有些已经在故乡小有名声,有些则无人知晓。因着时间不够,来不及去她们的故乡核实,锦衣卫也并未神通广大到能收集她们诊治过的所有成功病例。所以,作为外行人,张清皎只能根据她们的家庭背景、籍贯以及简单“履历”做出初步的判断。
  设立尚医局,最重要的便是这第一批征召入宫的女医。她们作为尚医局初代最核心的人物,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因此,张清皎并没有放手交给太医院全权负责考察选拔,而是亲自给她们准备了入宫的资格考试。
  第一关为分辨药材,是医术的基础。能认字写字的女医,可在答卷上直接写明药材的名称与如何用药;不会认字的女医,可告知旁边的司药女史,让女史替她们写字回答。一百种常用药材,只需辨出八十种便算通过。
  第二关是分科口述。按照女医所擅长的方向,分为妇人科、小儿科、产科等等。由太医院事先列出不同类型的病状与脉案作为题目,女医自行分析判断这是甚么病,应该如何医治。若是判断正确,给的药方与应对措施也正确,便可通过。
  第三关是医治病患。从宫人中寻出罹患不同病症的患者,让女医诊脉开方。由太医院院判确认,诊脉开方是否准确。若是准确,便可给患者煎药、针灸治疗。倘若患者痊愈,便为通过;患者没有任何改善,便为不通过。如果是产科,便须得出宫以襄助某位产妇生产作为评判;如果是小儿科,则以宫外的孩童病患为诊治对象。
  第四关是面见皇后。由张清皎亲自给她们面试,初步体察她们的性情与品行。若是本性趋炎附势,对荣华富贵过于渴求,便是医术再高也不适合留在宫中。因为这样的人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收买,极容易扰乱宫廷的平稳安宁。
  前三关考试的难度循序渐进,尤其以第三关最为困难。第一关筛出的不过是些鱼目混珠者。第二关筛出的则是那些医术浅薄者。第三关每个人面对的病患都不相同,以其擅长的方向为主,必须拥有足够多的医治经验,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尽管考试如此困难,也有两位足够出色的女医脱颖而出。即便又给她们加试了几位患者,亦同样没有难倒她们。如此出众的医术,甚至比太医院的普通御医们的水准还更高明一些,足以令太医院众人为之侧目。
  张清皎在坤宁宫召见了这两位女医。其中一位姓陆,年约四十来岁,精通妇人科,来自于北直隶的某个医药世家;另一位姓方,年约五十余岁,精通小儿科,来自江南的医药世家。两人皆出身书香门第,谈吐文雅,性情端方,看起来应当是尚医的完美人选。
  皇后娘娘给她们都赐了座,与她们闲话家常:“不知陆女医家中还有甚么人?若是在宫中为女官,打算如何安置他们?”
  “回禀娘娘,民妇亡夫早逝,育有一女,已经出嫁。夫家舅姑尚在,亡夫是独子,膝下无人能侍奉。所以,民妇打算将他们接到京城中,每月以俸禄奉养两老。女儿也学了医术,可能也会进京应召。”
  “噢?不知陆女医的医术传自何处?”
  “夫家世代以经营药堂为生,民妇嫁进去后,也算是耳濡目染。二十年前,亡夫病逝,二老悲痛欲绝,重病了一场。之后他们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渐渐难以给病患诊治,药堂险些无以为继。民妇为了担起家中的生计,便向公公学了医术。”
  张清皎微微颔首:“陆女医能在如此困境中修得一身医术,真是难得。不过,既然在故乡开医堂安然度日,陆女医又怎会想到前来应召入宫呢?”
  “民妇一介女流,独自支撑药堂十分不易。况且民妇虽擅长医术,却不擅长经营,药堂经营不善,已经很难维持生计了。民妇便一直想着,若能寻得只靠着医术便能养活一家人的活计,无疑是最适合的。正逢听说宫中征召女医,民妇便毫不犹豫地应召了。”
  对于一位只擅长医术不擅长经营的女子来说,这确实是最佳的选择。张清皎点点头:“那方女医呢?家中有何人?打算如何安置他们?”
  “回禀娘娘,民妇膝下儿女双全,相公同为医药世家之后,如今在故乡经营医堂。若民妇能入宫为女官,相公打算带着儿女前来京师开设医堂。夫家舅姑都已经病逝,还有一位同样精于医术的小叔,将继承故乡的医堂。”
  “方女医的医术承自娘家还是夫家?”
  “民妇的祖母来自医药世家,尤其精通小儿科。民妇自幼在祖母身边长大,一直跟着她修习医术。”
  “方女医为何宁愿背井离乡,也想应召女医?”
  “故乡只有民妇一名女医,相公也不精通小儿科,无人能够教学相长,民妇的医术已经十余年不得寸进了。听得圣旨的消息后,民妇便想着,若能来到宫中为女医,必定能遇上同样经验丰富的医者。届时彼此交流,互相辨症,说不得便能突破眼下的瓶颈。”
  这是痴迷于医术的专业人士。又问了问两位女医治过的最棘手的病例后,张清皎心里有了决定:“两位女医一面向沈尚仪修习宫中礼仪,一面跟着我伺候罢。”尚医的人选非常关键,不能贸然决定,她必须给这两位一段时间实习。实习期表现不错,加之锦衣卫核查无误,方能给她们授女官。此外,如果她们的亲眷入京,也须得严加监督。
  “民妇谢娘娘恩典!”
  除了这两位医术不错的女医外,还有三位女医稍逊一筹,张清皎也见了见她们,同样安排了实习。不过,她们实习的任务主要是给宫人看诊治病,治疗的结果将决定她们是否能留在宫中担任宫医或者侍医。
  此外,张清皎还收获了一位精于产术的铃医,俗称产婆。她是乡野出身,无儿无女无牵挂,一心惦记着将自己的经验传给徒弟,却苦于无人愿意拜她为师。于是,听说宫中征召女医后,她便赶紧来到了京城。
  “娘娘啊,老妇也知道,咱说不上会甚么医术,定然是比不过那些家里开着医堂的体面女医。可咱甚么也不求,不想做甚么女官,也不要甚么俸禄,只想留在宫里收个徒弟。不然,传了好几代的产婆,从咱这里就断了代,不好向祖宗交代啊!”浑身黧黑的李婆婆看起来已经五十多岁了,实则不过四十出头。就算穿上了宫里的衣衫,也依旧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
  张清皎含笑道:“李婆婆放心罢。听说你的产术出神入化,救了好些难产的产妇与胎儿,这一手精妙的产术怎么能断绝呢?你以后想收多少徒弟便收多少徒弟,日后才能救更多的母亲与孩子。说不得宫里不忙的时候,我还会让你们去其他人家中帮帮忙呢。”
  “果真?”李婆婆嘿嘿笑起来,“娘娘放心,等到娘娘生产的时候,老妇保证母子均安!”她性情爽快,丝毫不怕生。即使面对的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娘娘,也没有任何怯意,反倒是仔细打量了她一番。“娘娘虽看着瘦弱些,不好生养,但脸色红润,声音清亮,身体应该很是不错。想来,离怀上小皇子也不远喽。”
  没想到她竟然对皇后娘娘说这样的话,肖尚宫与沈尚仪都愣住了,忙不迭地带着所有人跪下来请罪。李婆婆以为自己说错了话,立即砰砰砰地磕起头来。
  张清皎不以为忤,让人扶她起来:“无妨,倒是该多谢你的吉言才是。”一位来自乡野的老婆婆,何必拿宫中的规矩来要求她?而且,她也并没有恶意。
  听说已经初定下六人后,朱祐樘给这些未来的女医分别赏赐了二十金,叮嘱她们给太皇太后、皇太后与皇后好好调养身体。私下里,他对自家皇后叹道:“可惜只有陆女医精通妇人科,方女医精通的是小儿科。将陆女医献给祖母之后,母后与你身边不知甚么时候才能选上合适的女医。”
  “我倒是不急。”张清皎含笑道,“如今这才过了两个月,便已经寻得了六位女医,妇人科、小儿科、产科都已经齐全了。等再过些日子,说不得便能寻得更高明的女医呢?宁可一直空着尚医的职缺,我也得等到更合适的人才。”
  “既然你不急,那我也不必着急了。”朱祐樘道,“便是空缺了一两位,应该也不妨碍设立尚医局。”
  张清皎点头道:“可不是么?也是时候给这些女医选徒弟了。”
  第172章 掀起风潮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实习之后, 一位女医因人品缺陷被淘汰。剩下的陆女医、方女医、李婆婆以及另两位实习期表现出众的周女医、刘女医都成功地留在了宫中。
  张清皎反复权衡, 封陆女医为尚医, 是太皇太后的专属女医,同时兼顾皇太后的健康。封方女医为宫医,专门负责一群皇子皇女的诊治;封李女医与刘女医为宫医,分别负责仁寿宫英庙太妃和慈寿宫宪庙太妃的诊治;封李婆婆为宫医, 暂时不负责诊治,主要以教授产术为主。
  按照先前司药的推选以及个人意愿, 宫中一共选出了二十位医女作为女医们的徒弟。她们之中既有普通的宫女, 也有即将升任女官的女史。甚至还有一位司药女官和一位掌药女官为了修习医术, 自愿降级为不入流的医女。
  张清皎对她们的选择深有感触, 悄悄地记下了她们的名姓。能抛却已经拥有的品阶从头再来, 可见她们对医术的追求确实非常虔诚。若是在从医一道上颇有天分,指不定日后便会成为水准极为不错的女医。这样的人物,或许不仅可为女医, 还能托付给她们更重要的责任。
  此外,另有些“兼职医女”也获得了旁听医术的资格。如沈尚仪,坚定不移地想学习医术,以成为皇后娘娘的专属女医为目标;如云安,意外地对小儿科很感兴趣,目标是日后成为小皇子小皇女的专属女医。太皇太后的仁寿宫、皇太后的慈寿宫也有类似的宫人, 都获得了旁听的许可。
  自此,尚医局总算是正式设立了。因着规矩订得清楚明白,运行起来也格外顺畅。众人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后, 便有条不紊地完成分内之事,每一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见状,肖尚宫与沈尚仪主动协助皇后娘娘将坤宁宫与六尚一司的事重新整理了一遍,每位女官与宫女的职责划分得更加明晰了。
  自四月末以来,又连续忙碌了整整三个月,皇后娘娘才好不容易得了空闲。早在五月末,她便随着皇帝陛下移居西苑避暑。只可惜,这些时日以来都忙着尚医局的事,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在西苑内好好逛一逛。就连每天例行的散步,也不过是在他们所居的芭蕉园附近略走一走罢了。而今总算有了时间,暑热亦渐渐消退了不少,她便兴起了游览西苑的念头。
  “在西苑里住了两个月,你我竟然都没有时间出去漫步,可见真是忙得狠了。”朱祐樘笑道,“你先去松快松快罢,等过几日我休沐,咱们便去太液池泛舟。”若是不尽早安排时间游玩,说不得今年便没有机会了。毕竟,眼看着夏日将尽,指不定什么时候他们便要奉着周太皇太后与王太后回皇宫。
  “万岁爷既答应了我,可不许食言。”张清皎接道,“这两天,我便先行探一探路。”
  既然奉着皇帝陛下的口谕“松快松快”,皇后娘娘当然不会仅仅只满足于在湖堤上散步,享受习习凉风吹拂而已。她特意避开最近常有大臣来往的芭蕉园,在对面的兔园山附近让太监们整治出了一座广阔的捶丸场。
  刚开始,她只是悄悄地带着身边人顽捶丸。无论是肖尚宫、沈尚仪,或是戴义等等,都没能逃脱陪皇后娘娘一起捶丸的命运。本来她们都是好静不好动的性情,“被迫”动起来的感觉颇有些别扭。但渐渐地,众人都从球杆的挥洒与木球的飞落中寻找到了乐趣。
  一两日后,皇长女偶尔目睹了皇嫂潇洒挥杆的模样,遂对捶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她的带领下,皇次女与皇三女也加入到了捶丸的行列之中。三个小姑娘每日顽得满头大汗,布满红晕的小脸上神情生动,比她们以前的模样不知灵动了多少。
  不过,她们也只敢偷偷地顽耍,不敢告诉任何人知晓。上午修习课业时,三人仍是无比娴静端庄;下午跟着皇嫂在捶丸场上奋发猛进时,每个人都充满了活力;等到捶丸结束后,她们往往会跟着皇嫂回去更衣收拾一番,这才回到自己的居所。
  尽管众人已经足够小心,捶丸场的存在依旧没能瞒得过朱祐杬等皇子们。他们这群兄弟闲来无事绕着太液池散步,没有几天便发现了皇嫂正带着姊妹们顽捶丸。原本便沉迷捶丸的他们当然不可能错过这个好时机,遂主动提出加入。
  不久之后,王太后便听得宫人禀报说,皇后娘娘每日都领着一群殿下顽捶丸。她不禁笑了:“这有甚么稀奇的?先帝在的时候,即便只带着万贵妃捶丸,其他人不也时常私下里在宫中顽么?”至于她,不能行差踏错半步,自然与捶丸无缘。
  “说来,连我也有些好奇了。这捶丸究竟有甚么乐趣?能让上至先帝下至平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沉迷其中呢?”说着,王太后一时兴起,便对吴废后与柏太妃道,“你们可有兴趣去观战?看看咱们儿媳妇的捶丸技艺如何?”
  吴废后与柏太妃同样没有顽过捶丸,自然也难掩好奇心,遂颔首答应了。王太后便带着她们乘着舆轿直奔兔园山而去。当然,在此之前她也没有忘记替儿媳妇遮掩一二,让人在禀报周太皇太后时,稍稍替她美言几句。
  谁知,周太皇太后却忽略了孙媳妇顽捶丸的“重点”。听女官禀报后,她反倒是叹息道:“先帝身体尚可的时候,经常带着哥儿们捶丸。说来,我都已经有两三年不曾见他们在捶丸场上的模样了。皇后倒是有心了,不仅专门辟出了捶丸场,还特意陪着他们顽耍。”
  女官顺着她的话道:“可不是么?年纪较长的几位殿下正是少年心性,恐怕不懂得如何教小殿下们掌握捶丸的技巧。有皇后娘娘在旁边陪着,没有受到冷落,小殿下们也能顽得尽兴一些。听说三位皇女也时常在场,足见兄弟姊妹之间的感情深厚。”
  “都不过是孩子而已,哪里愿意错过这场热闹呢?走,咱们也去瞧瞧。”周太皇太后难得生出了兴致,对左右道,“若是皇帝不忙,也将他唤过去。一天到晚地批阅奏折,竟是没有歇息的时候,这怎么能成?”
  既然祖母都已经这般吩咐了,朱祐樘自是恭敬不如从命。他舍下了最近某些令他颇有些左右为难的奏折,带上萧敬与何鼎,乘舟横渡太液池,不多时便到了对面的捶丸场。
  说来也可惜,这个捶丸场建成后,他竟然从未试用过。里头究竟是甚么模样,也都是听自家皇后提起的。如今亲眼得见捶丸场上的热闹,皇帝陛下不由得有些蠢蠢欲动起来。罢,罢,就当是陪着皇弟们松松筋骨也好。
  不知不觉间,原本普普通通的捶丸游戏,便演变成了皇家兄弟之间的对抗赛。朱祐樘领着四位小兄弟为一队,朱祐杬领着另四位兄弟为一队,争相夺筹。周太皇太后与王太后均看得津津有味,还唤来了不少英庙太妃与宪庙太妃前来观战。
  经过艰难的争夺,朱祐杬那一队最终获胜。长辈们赏了他们不少东西作为彩头,连朱祐樘都赐了他们每人一套球杆作为奖励,张清皎也赏了他们一些精致的金银花钱。跟着朱祐樘的四位小皇子虽然输了,却也得了不少安慰的礼物。
  捶丸赛事结束后,张清皎顺势安排了一场晚宴。行宴的地点在龙舟上,通明的灯火倒映在太液池中,波光粼粼,格外绚丽。
  ************
  是夜,帝后牵着手躺在龙床上,回顾着今日的一波三折。
  “母后过来的时候,我和三位皇妹正在玩小球会呢。我与二妹妹一队,大妹妹与三妹妹一队。当时我们不分胜负,母后观看得极为投入。我觉得她似是捶丸很感兴趣,本想让她也下场试一试,只可惜祖母的舆轿已经来了。幸而我们那时候正在休息,围在母后身边,没有教祖母看出甚么来。”
  “这几天内,你们恐怕是不能继续顽了。今日的捶丸显然勾起了祖母的兴致,说不得之后数日她都会去观战。若是遇见二弟他们倒是正好,如果遇见你们,她怕是会觉得不雅。”当然,这或许不过是因万贵妃擅长捶丸而起的迁怒罢了。毕竟,捶丸这项活动看来看去也没有任何逾矩失礼之处。
  “无妨,我们便也跟着做场下的观众即可。西苑毕竟太过空旷,捶丸场又太大,很容易让人发现。等到回宫之后,咱们不是还有永宁宫么?只需将里头的捶丸场稍作布置,我们便能继续顽。”
  莫名地,皇帝陛下倏然沉默片刻:“永宁宫不是咱们俩的捶丸场么?”
  “……”听出了他的言下之意,皇后娘娘笑得格外愉快,“是,是,是。永宁宫是专属于咱们俩的捶丸场,谁也不许另外带着人过去。那便再选一座空旷些的宫殿罢,好好布置一番,增加些假山奇石即可。”
  “怎么?卿卿都已经不满足于难度最低的捶丸场了?”
  “当然。”皇后娘娘信心满满,“我都已经顽了好几日了,慢慢地也觉得球杆顺手了。万岁爷拢共才顽过几回,论经验,咱们应该也算是旗鼓相当了。指不定下一回,我便能赢万岁爷了呢?”
  “……”闻言,皇帝陛下忽然生出了些许危机感。
  作者有话要说:  嗯,过渡一下~~
  第173章 化解烦心
  尽管皇帝陛下暗地里决定, 日后须得勤加练习捶丸技巧, 绝不能轻易输给自家皇后娘娘。但政务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他希望自己每天能抽出些时间陪伴皇后娘娘捶丸的时候,却偏偏始终事务缠身。而此时最令他烦恼的并不是层出不穷的政务,反倒是反反复复的某封弹劾奏折。
  由于皇帝陛下的烦恼并未显露于外,因此, 悠闲的皇后娘娘依旧愉悦地消磨着时光。七月末已是初秋时节,残暑尚留有几分余热, 清晨与傍晚时却已然日渐凉爽起来。趁着残暑尚未离开, 张清皎照着古方做了一回槐叶冷淘。
  她让御膳房收集嫩槐叶捣汁, 自己亲自用碧绿的槐叶汁和面, 切成细面条, 煮熟后放在井水里湃凉。而后加入芝麻油、盐、酱油、碎花生等调味——每当这种时候,她便格外惋惜这个时代怎么没有辣椒。若是有辣椒,饮食与调味该有多丰富啊。民以食为天, 就算是为了辣椒、红薯、土豆和玉米,日后也该派人前往欧洲甚至是美洲走一遭。
  清爽美味的冷淘做成后,兴致不错的皇后娘娘便亲自提着食盒去了崇智殿。帝后二人如今住在中海的芭蕉园,以临漪殿为寝殿,崇智殿为书房,钓鱼台为赏景台, 水云榭则是休憩处。平常崇智殿时不时就有文武大臣来往,皇后娘娘通常会刻意避开此处。但今日心情格外好,她便领着尚食、司膳女官等走了一趟。
  一行人到得崇智殿外, 正好遇上了怀恩。见他脸色红润、精神奕奕,看起来已经恢复健康,张清皎甚是欢喜:“已有些时日不曾去探望戴先生了,如今瞧着似是已经安然无恙了?御医是怎么说的?”
  “托娘娘的福,老奴已经痊愈了。”怀恩笑呵呵地给她行礼,言行举止比之从前更亲近了几分,“御医说老奴已经上了年纪,每天都须得按时作息,可不能再没日没夜地折腾自己了。若能仔细保养着,想必老奴这把老骨头还能在万岁爷与皇后娘娘身边服侍十几年,只望娘娘别嫌弃才好。”
  “仅仅只有十几年怎么够?万岁爷与我一直期望,戴先生和覃伴伴能长长久久地陪着我们才好。”张清皎笑道,往他身后瞧了瞧,“万岁爷在里头么?我做了槐叶冷淘,想让他尝尝,眼下方便送进去么?”
  “还请娘娘稍候片刻,万岁爷正在与三位阁老议事。不过,老奴出来的时候,已经快要结束了。”怀恩道,“老奴怕是不能陪着娘娘一起等了,还望娘娘恕罪。万岁爷命老奴回宫里取些文书,老奴先行告退。”
  “既然有命在身,戴先生便尽管去罢。我在此稍等些时候就是了。”张清皎颔首道。
  不多时,坐在回廊里的张清皎便远远瞧见三个身着官服的老人走出了崇智殿。以她对前朝的了解,走在最前头意气风发的那一位应当是刘棉花刘首辅,浑身和煦的那位便是徐溥徐阁老,最年轻也最沉稳的那位则是刘健刘阁老。
  许是似有所感,刘吉倏然回首望了一眼。花木扶疏间,他隐约瞧见几位女官垂首穿过回廊,进入了崇智殿,那目光的主人却已是不见踪影。旁边的徐溥抬了抬眉,笑着问:“刘公这是瞧见甚么了?”
  “没甚么,不过是错觉罢了。”刘吉回道,略作思索后,扭头问道,“这两日陛下是不是一直在为那封奏折烦恼?方才召见你我,言谈间也不似往常那般温和平静。当初咱们的票拟没有甚么疏漏罢?”
  “陛下生性仁慈,所以才会犹豫不决。”徐溥道,“若是想清楚了,必定会有所决断,咱们只管等着就是了。”即使他们有异议,也须得等到皇帝陛下透露出了自己的意向之后,方能合情合理地进谏。
  刘健默默地听着他们二人说笑,依旧是一言不发。了解他的人都很清楚,他不擅长夸夸其谈,亦不擅长辩驳。之所以沉默寡言,不过是他一直在分析与思索罢了。等到他想清楚的时候,无论什么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且不提三位阁老私底下的议论,却说张清皎提着食盒步伐轻快地走进崇智殿后,朱祐樘便敏锐地从诸多脚步声中分辨出了不同。他本能地抬起了眸,惊喜之色旋即便掩住了先前的烦恼:“卿卿怎么过来了?”
  “我做了槐叶冷淘,万岁爷想尝尝么?”张清皎察觉了他的情绪异常,依旧微微含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