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耽美>[红楼]锦鲤贾瑚> [红楼]锦鲤贾瑚_分卷阅读_52

[红楼]锦鲤贾瑚_分卷阅读_52

  第64章
  荣国府刚诞生了三头虎崽崽,同一天又查出了张氏怀有身孕三月, 并且肚子里的孩子和新生的虎崽数量一样多, 荣国府上上下下喜翻了天。
  贾赦难能一见的掏出自己暗搓搓藏起来的私房钱, 专门赏赐了家里头的每个下人两月的月钱。
  另外,贾瑚和贾琏兄弟, 连带着涂渊也从他手里拿到了一个大红包。
  当然了,由于此次如愿以偿最大功劳在于贾瑚,三人中还属贾瑚的红包最大, 乃贾赦命人特制的的。
  贾瑚拿到的时候一举起来, 那红包能把他整张脸遮挡住。
  另一方面, 通过乐开花的张家人与荣国府下人们的奔走相告,几天之后, 差不读文武百官的后宅妇人均知晓了张氏怀了三个娃娃的消息。
  震惊之余, 不少和张氏交情不错的妇人, 带着自己的媳妇、女儿登门向张氏取经。
  张氏出于一些原因, 又不能直接告诉她们,她一胎怀上仨全赖她儿子的贾瑚一句话, 只能推脱说是运气好。
  然而, 这仍然无法抵挡热情上门的人们。
  反倒因“运气”二字, 令那些人把功劳归置到了荣国府里养着的,代表着祥瑞之意的白虎和护国寺吉锦鲤身上。
  紧跟着,一茬一茬登门拜访者送给吉锦鲤与白虎的供奉, 堆成了一座小山。
  张氏看着真正的功臣贾瑚,想到府里的热闹, 心中又是无奈,又是好笑。
  永丰街那边的贾宅,王氏、贾政和史氏自然亦获悉了此事。
  原本这事儿无关他们,可一想起贾政娶妻纳妾以来,十几年间只得了贾珠一子,旁的别说是庶出之子了,便是连个庶出女儿也没有。
  相比即将拥有五个孩子的贾赦,这时候三人才意识到,贾政一房的子嗣不是一般的单薄。
  说句不好听的话,贾珠这些年被贾政关在家里读书,身子骨越来越弱,倘若他一旦出了什么事,贾政死后就没有人传宗接代,要绝嗣了!
  意识到这一点,史氏和贾政都有一些慌了。
  前者很快就张罗了起来,做主为贾政新纳了两个年轻看着好生养的姨娘,然后再挑了两名健康的丫鬟送过去伺候贾政。
  贾政当时亦在为子嗣而苦恼,正好史氏雪中送炭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当下欣然接受的四人,卖力耕耘播种,争取超过贾赦。
  这可把王氏气坏了。
  她虽然有贾珠傍身,却不代表不想再多要一个孩子,只可惜七年来夫妻、婆媳关系被她作的不是一般的恶劣。
  王氏软硬兼施,什么法子都用过了,贾政就是不肯踏进她房间。
  因此,王氏气出了一场病。
  她将所有的过错归咎到了史氏身上,待到病情稍好一些,立刻和史氏展开了一场新的斗法较量。
  恰好贾敏去了荣国府小住备嫁,史氏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索性放开了全部顾忌跟王氏斗得昏天暗地,好不热闹。
  说起子嗣单薄,贾家各房里其实不止贾政一房。
  荣国府隔壁的宁国府一家子一样子嗣不丰。
  贾敬和辛夫人成婚的时间比贾政、贾赦夫妻还长久,多年来却也只得了贾珍一个孩子。
  尽管说那贾珍前一年十五娶了发妻,今年年初就生下了一孩子贾蓉,可是宁国府主子阶层的人口还是十分的稀少。
  辛夫人历来和张氏关系好,虽不是第一时间就得知张氏怀三胎的喜讯,可也是紧接着贾瑚、张硑之后的那一批。
  当时她就心念一动,琢磨着自己固然大了张氏几岁,但也没到三十,张氏能生她也能。
  只不过,那段时间络绎不绝的访客登门拜访,张氏不得空,她就没好意思过去说明目的。
  于是,辛夫人便打算等一段时间,热潮退下了以后,她再去请教张氏不迟。
  这一天,张氏在为肚子里的三个闺女绣小衣裳,贾敏坐在她身边缝制娃娃的小鞋子,贾瑚就带着贾琏和三只毛绒绒、全身奶味的小老虎在榻上玩耍。
  三只虎崽子早已能睁开了眼睛,眼下小鼻子一动一动的嗅着气味,动作有点笨拙地往贾瑚身上爬动。
  很快,白色的那只就攀到了贾瑚头上,四只猫咪似的肉爪抱住贾瑚的脑袋,粉红色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动贾瑚脸颊。
  另外两只则是一左一右抱住贾瑚的大腿,仰着下巴看着姐姐的动作,用软绵绵的小奶音嗷呜嗷呜的叫着,偶然还用小虎头蹭一蹭贾瑚。
  可以说是非常可爱了!
  人见了,一准迈不动腿离开!
  这不,屋子里的丫鬟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小老虎们,双目如星子闪闪发亮,恨不得变成贾瑚的大腿,被虎宝宝抱一抱蹭一蹭。
  贾瑚小心拖住虎团子的小屁股,抱着它坐了起来。
  憨头憨脑的小家伙呜呜奶叫着舔了两下爪子,贾瑚心棉花一样的软,当下亲了亲小白虎的脑袋,低头与它用鼻子互蹭。
  一边贾琏看到了如此一幕,忙不迭从贾瑚腿部抱走一只蹭脸颊。
  等了十余日,终于忍不住的辛夫人,就是在此种境况之下走了进来。
  “还是你这里热闹。”辛夫人注视着全身散发母性光辉的张氏,艳羡道。
  张氏放下东西,忙拉了辛夫人过来坐下,笑问道:“嫂嫂怎么来了?”
  贾敏接过丫鬟端来的茶盏,放到了辛夫人面前。“嫂子喝茶!”
  辛夫人颔首一笑,抿了一小口松缓心情。
  放下杯盏,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跟张氏说道:“不瞒你说,我此次前来其实有事相求。”
  张氏握住她的手,真诚地说道:“有什么事你尽管说,只要是力所能及的,我一定帮你。”
  辛夫人扫了眼张氏的肚子,脸颊微红,沉吟了一会子,方启唇言语。
  “是这样的,我府里孩子太少,平日里委实冷清,不如荣国府热闹。我……我寻思着再要几个孩子,所以来请教一下你,可懂得一胎多生这方面的秘法。”
  “或者说,和你们家的白虎、吉锦鲤祈愿当真有用否?”
  话罢,辛夫人羞赧地抿了抿唇,垂下眼帘,不好意思看张氏是什么表情。
  张氏哭笑不得,视线下意识瞟向榻上逗弄虎宝宝的贾瑚,扶额道:“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原是为了这个。”
  本以为三胎引发的风波已经过去了,不成想还有一个在这儿等着。
  瑚儿真是招来了一个好大的麻烦。
  闻言,辛夫人霍然抬头,满眼希冀地凝视着张氏。“这话的意思是,你这里确实有经可取?”
  在她灼灼目光之下,张氏感觉到了几分压力。
  她摇头道:“咱们一家人,我就跟你实话实说了吧!‘经书’没有,不过你若真想要孩子,日后常来我府里,当着吉锦鲤和白虎的面儿多说一说你的心愿,指不定哪天就真怀上了。”
  辛夫人一下来了精神,“当真如此灵验?那我是否需要供奉一点什么?”
  张氏动作轻柔地摸了摸腹部,垂目回答道:“说实在的,我这一胎来得挺玄乎的。因为我家老爷和琏儿时常嘴上念叨说要三个闺女、妹妹。久而久之的,我就莫名其妙的怀上了,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可思议。”
  她真真假假地说着,辛夫人却是丝毫不怀疑,忙道:“那我明日起天天过来,你不会嫌弃我烦吧?”
  “别说是日日来了,你就是在我这儿住下也是无妨的。”张氏摇头笑道,话到末尾,话音一转又问:“嫂嫂想要儿子还是女儿?”
  辛夫人脸又红了,小声道:“都想要,最好一胎生俩,一男一女龙凤呈祥。”
  张氏低头瞄了眼自个儿肚子,一脸诚恳地提建议。“再加一个,凑成三个!”
  嫂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起怀三个,和我作伴,顺便帮忙分担一些目光吧!
  “这……是不是有点多了?”辛夫人有点犹豫。
  “不多,热闹。”张氏侧身,背着辛夫人向贾瑚使了一个眼色,问道:“瑚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贾瑚抱着小白虎,在张氏的目光催促下,点了一下脑袋。
  张氏微微一笑,冲贾瑚意味深长地眨了眨眼睛,从善如流问道:“那瑚儿你觉得,嫂嫂一胎几个妹妹几个弟弟好呢?”
  她不露痕迹地引导贾瑚把对辛夫人的“祝福”说出口来。
  贾瑚一瞬间就领会了张氏的深层含义,移目注视着辛夫人的肚子,顺着张氏的意思张开双唇。“伯娘就怀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吧!”
  话音落下,贾瑚悄悄看向张氏,小声问道:“阿娘认为如何?”
  “不错,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张氏高兴地点了点头,旋即拉着一脸懵逼的辛夫人,走到了贾瑚面前,指着他怀里的小白虎道:“嫂嫂先向小白虎许个愿,之后再去找大白虎和瑚儿养的那几条吉锦鲤。”
  “还有敏儿你,再有俩月就要出嫁了,也来向家里的祥瑞祈愿一下吧。不过你头一胎没经验,先要一个,日后的再说。”
  张氏回头拉了贾敏也过来,把贾敏羞得从头到脚红成了熟透的虾子。
  然后,贾瑚眼睁睁地看着张氏拉着贾敏和辛夫人,将他当成了送子观音许愿要娃娃。
  待她们出去后,默默地举起小白虎挡住了自个儿的脸。
  第65章
  夏季的尾巴来临,靠近西族边境的乌城突然爆发了大型瘟疫, 感染死亡者无数。
  乌城处于偏远地区, 资源贫瘠, 医药方面平平,仅仅以乌城一城之力根本无法控制瘟疫的扩散。
  当地官员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点, 为了避免乌城因为瘟疫成为一座死城,急忙派出了信使八百里加急把求救信件送往了京城。
  急信抵达皇帝手里的时候,已经是夜晚亥时了。皇帝刚批阅完最后一本奏折准备就寝, 宫人就捧着信件急急巴巴地求见。
  一目十行快速浏览完乌城急信, 一朵乌黑的阴云聚拢来了皇帝头顶。
  他为一城百姓忧心忡忡, 顾不得身体上的疲倦,强打起精神吩咐道:“来人!召百官进宫议事!”
  御前总管太监闻令, 快步跑出殿门唤来了侍卫、太监, 遣其出宫宣百官入宫, 并请来宫里宫外已经参政的皇子。
  这个时辰, 大部分人已经深陷梦中,舒舒服服的睡得正沉。
  被下人大喊大叫生生从床上挖了起来, 各位官员暴躁得直想打人。
  而后一听皇帝连夜紧急召见, 回想起上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还是北族进犯, 边关告急。众人马上意识到有大事发生,就什么怒气都消了,火急火燎地起身穿衣, 火烧屁股似的赶赴皇宫。
  很快,街道上便出现了无数疾驰向皇宫的车马, 绵绵不绝的车马声响起,宛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情况就是这样,朕欲选人带队前往乌城救援,诸位爱卿可有人愿担此重任?”
  皇帝三言两语说明了乌城的危及形势,手指笃笃笃地敲打着御案上的急信,目光扫向下首百官,沉声发问。
  乌城全城爆发了瘟疫,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危险,如若一个不小心染上了瘟疫,随时可能没命。但是解救了一城数十万百姓性命,却是足以记载在史册的大功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